本书从史的角度论述自先秦到清代山水诗的发展历程,材料丰富,涵盖了历代各种风格流派的山水诗人和诗作。论者采取纵横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史论结合的写法。在横向上,力求展现出古代山水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美学特征,突出论述名家大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在纵向上,尽可能清晰简明地描述古代山水诗孕育、形成、兴盛以及停滞、变化、发展的流程。在叙写山水诗的发展面貌时,注意把山水诗的创作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审美风尚,同诗人的生活状况、山水游踪、人生态度、自然诗观紧密结
《中国符号》系列是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普及性读物。该系列图书选取了民俗、节气、瓷器、建筑、诗词、骈文、家训、汉字、绘画、楹联等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以通俗的语言解读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阐述其发展□□和思想流□,力求多角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 《中国骈文》一书对骈文的起源、发展、成熟、衰□、复兴等几个时期进行介绍,通过骈文与散文、骈文与赋的对比来展现骈文的特征,并选取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骈文作品供读者欣赏,以体会骈文所特有的韵律之美。
吴芳吉(1896-1932)是20世纪初期的著名诗人,其所开创的“白屋诗”影响深远,其独特的儒学思想与诗学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书稿以吴芳吉为研究对象,以中西文化交汇的民国初期为论述背景,以理学的近代形态为切入点,梳理了儒学对吴芳吉诗学观念及诗歌创作的影响,重估了儒家诗学对现代新诗理论的影响与贡献。书稿聚焦于吴芳吉儒学思想与诗学思想的互动,通过对“白屋诗”这一新诗体系统而细致的分析,呈现了儒学观念对个体文学心理程序的建构以及儒学价值观对现代诗学思想的介入。
《中国楹联》一书主要从楹联的萌芽、生长、 成熟、繁荣的过程来展现其发展轨迹,并对楹联的 概念、特性、分类、修辞、格律、创作、鉴赏等方 面进行介绍,还选录了上百副名联进行简要的赏析 ,以展现中国楹联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之一所体 现的社会功能、文学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书从理论上探讨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所涵盖的核心问题,由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阅读、传播特点出发,分析中国网络文学特殊的文学与文化属性,探讨网络文学评价与传统文学评价在对象、观念、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探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相关路径与内在逻辑。本书通过对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追问,为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找出基本的理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可能性与路径进行系统的探讨。本书的具体内容分为十二章:第一章 网络文学的自由属性辨析;第二章 网络文学的“网络性”;第
本书为“诗译成都 语话天府”系列丛书的第三本。本丛书共四本,已获批语合中心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创新资助项目。 丛书立足讲好成都诗歌文化故事,生动介绍天府文化与诗意生活,可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的拓展读物。 本书选取成都商报评选出的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中的25首,包括杜甫、吕大防、陆游、岑参等著名诗人的诗作,如《石犀行》《万里亭》《春晓》《文公讲堂》等,旨在通过研究诗词视阈下的天府文化,让读者通过诗歌领略成都独特的风土人情、地域魅力,让天府文化走向世界。
本书为“诗译成都 语话天府”系列丛书的第四本。本丛书共四本,已获批语合中心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创新资助项目。 丛书立足讲好成都诗歌文化故事,生动介绍天府文化与诗意生活,可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的拓展读物。 本书选取成都商报评选出的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中的25首,包括温庭筠、李白、吴好山、李调元、张三丰等名人的诗作,如《锦城曲》《登锦城散花楼》《成都竹枝词》《咏法藏寺》《鹤鸣山》等,旨在通过研究诗词视阈下的天府文化,让读者通过诗歌领略成都独特的风土人情、地域魅力,让天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传统之诗话、词话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本书也为当今的大众读者
本书从唐宋文化转型的理论视阈出发,全景式地呈现了词这一文体中的“唐音”与“宋调”两种审美范型从唐至清的形成、发展、接受过程。本书认为:词中的“唐音范式”萌芽于盛、中唐,形成于晚唐五代,由《花间集》奠定了主导风格,至北宋则变化而极盛。词中的“宋调范式”从柳永发端,在北宋后期分化成“东坡范式”与“清真范式”,至南宋的辛弃疾与姜夔而臻于完善。唐五代北宋词以“唐音”为主,南宋词以“宋调”为主。关于词体唐宋之辨的理论探讨始于北宋后期。金元明清词坛的创作与理论大都处于唐宋两种词统的影响之下。其中,
元杂剧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趣,同时也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是元代社会的“活化石”。尽管对于它的研究成果非常繁杂,遗憾的是,传播作为其存在方式的最好证明和实现价值的主要手段却往往被研究者们所忽略。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传播学视角,将杂剧艺术视为重要的传播媒介,通过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其进行了考察与研究。本研究在充分利用传播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献阅读和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元杂剧在鼎盛时期的生成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进行传播和扩散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