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的绿色转型升级可以引领以环境标志产品为代表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新,通过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造新的绿色消费需求,这种绿色生产与消费、绿色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循环不仅是经济的新动能和引擎,也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条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2018年,第六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确定成立“创新与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课题组,课题组总体目标是加快促进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为中国提振消费内需、改善相关社会治理体系、整体推动实现
本书从多维度描绘“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与时代,追溯历史渊源、阐述时代背景,介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国与欧亚国家的历史交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从理论角度阐释“一带一路”的倡议与理念,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关系,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关系;从不同层次和视角描述变局与形势,引入乌克兰危机升级、大国竞合等变量,分析国际、亚洲、欧洲形势演变与欧亚地区的新特点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此外,本书还梳理了“一带一路”
本报告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全国长期研究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撰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从2005年起每年出版一部。 本报告以“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作为研究主题,全书分为:总报告、 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支持体系建设3个板块。“总报告” 通过构建中国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测度并综合评价了2022年西部各省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态势与发展现状,并寻找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提出
本书拟围绕地方科技创新平台治理这一主题,在梳理基本概念、归纳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当前地方科技创新平台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逻辑意蕴,并总结出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内典型地方科技创新平台的治理模式和治理经验。以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治理模式,构建地方科技创新平台治理效能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归纳出地方科技创新平台治理体系面临的困境,提出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平台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多重方略。
本书由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牵头主编,联合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研究。全书基于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率先提出“中国式区域合作”,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合作发展路径。全书从多个空间尺度系统阐述各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历史文化根源、现实基础,并进一步分析未来趋势,并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这对于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实现更高质
本书搭建了包括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创新中介机构和政府在内的区域创新主体的圈层结构,并根据创新价值链理论建构了区域创新活动概念模型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全球生产网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不仅体现在对总量经济发展方面,也体现在诸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进步等质的方面。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在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机遇的同时,又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深化对全球生产网络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作用的认识,对我国在新时期更好地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独立观察视角,研究重点
本书以“经济金融化的增长效应”为论证主题,从不同视角界定经济金融化,对金融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转向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并整合传统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为经济金融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探究提供理论基础。 本书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经济金融化进行测度,并系统分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下经济金融化的增长效应,揭示了不同经济金融化程度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书的研究重点为经济金融化的增长效应,包括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及
本书将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及其作用机制作为主要的研究问题,基于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划分不同阶段和制度主体,测算了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首次使用劳动力收入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人力资本存量,完善了中国省际人力资本的测算体系。同时,在全面考虑教育与劳动力、教育与物质资本、教育与技术进步、教育与制度、教育与配置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通过要素积累、效率提升、资本互补、制度耦合等产生的线性和非线性作用机制,更加准确地回答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此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