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基本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共富,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根本的问题。在此宏观背景下,本书力图探讨基于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 基于马克思的“生产—分配”理论、“产权现实性”思想和共享发展观,力图构建起一个改革话语优先、在“改革—产业—增收”暨“动力—过程—结果”双向度三元关系的深层逻辑上审思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的中国叙事体系,旨在超越西方模式,明晰深植于中国土壤
本书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并尝试从理论层面提炼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观,具体涵盖共生发展观、增益发展观和制度化发展观等。本书以官方数据为核心自主开发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数据库,并建构涵盖绩效评估、影响评估和案例评估的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四类国家(沿线合作国家、沿线未合作国家、非沿线合作国家、其他未合作国家)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领域的绩效评估和影响评估,结合国际体系、合作领域和政策机制等定性分析,识别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七
本书由六篇构成,分别为:市场运行、区域协调、创新驱动、社会治理、绿色转型与和谐发展。具体内容包括:稳增长与防风险权衡下的宏观政策——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22;中国经济的三个趋势性变化:原因与对策;如何理解债券市场的风险?——在这种特别复杂的系统工程情形下,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将呈现违约领域多发散发、违约方向变化多端的特点;世界向何处去?——从工业化历史和发展角度看世界走向等。
本书收录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师生撰写的38篇时评文章,专家学者紧扣“两会”脉搏,聚焦《政府工作报告》,根据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讨论。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关系资本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为研究主线,将关系资本、知识共享、公平感知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置于同一研究框架下,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以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借助Amos和Spss统计软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和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关系资本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和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知识共享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并在关系资本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关系中发挥中介作
自1991年“经济蓝皮书”首发以来,现已连续出版33年,报告多以当年宏观经济及相关领域的形势分析、来年展望预测及政策建议为主。从2019年秋季起,“经济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课题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经济蓝皮书”坚持问题导向,敏锐捕捉经济形势变化和苗头性问题,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进行全方位深度分析,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分析维度涵盖宏观形势与政策展宏观走势与政策展望、财政运行与税收分析、货币金融与资本市场、产业经济与高质量发展、需求分析与就业收入等。 2023年,
中国产业竞争力系列报告以跟踪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揭示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推动产业竞争优势的创新迭代为目标。《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3~2024)No.12》为本系列报告的第12本,主题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继第10本之后就产业链供应链问题的第三次研究。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研究员组织编写,全书由总报告、政策篇、产业链篇、集群篇和专题篇构成,多角度反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问题。政策篇对产业链链长制、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政策、产业链生态培育等进
本书立足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系统研究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创造性应用复杂系统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生态经济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多年的生态环境开发项目、EOD项目的实操经验,系统梳理了项目实操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3)》邀请多位省部级领导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权威机构、高校、央企的知名专家贡献智慧,研判美欧开启清洁技术补贴竞赛,加大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围堵打压,国际碳规则壁垒渐成等新形势,深入解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如何科学把握坚定“双碳”目标,统筹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的关系,加快规划建设以新能源为重点的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报告通过细致分析、科学建议,为
本书着眼于当今经济史学人的治学需求,全面回顾了经济史学发展史,总结了研究方法论之大要。 传统形态经济史学的产生,以中国为典型,发端于西汉司马迁所著之《史记》,成型于东汉班固所著之《汉书》。现代形态经济史学以西欧为典型,发端于16世纪的荷兰, 成型于两百年后的英国。两个传统的合流,形成了今日经济史学的主干。作者积六十余年研究之功,对经济史研究的旨趣、 目标、主题、方法等诸多方面,做出全方位的梳理和检视。海内外前辈学人的掌故点缀其间,让经济史学科的前世今生纤毫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