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12章,第一六章为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其中第一章系统地介绍了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和方法;第二章为新增的土地资源调查的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第三和第四章分别是土地类型调查方法和地利用(现状)调查方法;第五章介绍了土地资源专项调查;第六章为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整理和检查验第七至第十二章是土地评价的内容,其中第七章概述了土地评价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第八至第十一章分别介绍了不同目的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包括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以及土地经济评价;第十二章则简要介绍了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理论课, 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基本概念介绍入手, 全面介绍我国土地利用制度与政策演变。结合国内外案例, 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与支持系统进行分析, 并结合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五级三类介绍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内容, 最后, 系统梳理城市土地的开发与管理框架, 在此基础上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实施与管理。
该文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研究专报》(2021)汇集而成,学者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不同维度和专业视角,对中国“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对某些重要的、热点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兼具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的特点。在体现学术研究原创性、前沿性的同时,也展现了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的建言献策作用。该文集的出版,对各级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伴随着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进程的加速,智能手机或将成为农民便利生产、增收致富的“新农具”。2019年,两百余名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秉承深入农村、了解“三农”的理念,前往三百多个村庄,围绕农民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与功能开展大型社会调查,基于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在乡土风貌中记录“三农”故事。本书汇编此次调查所形成的报告,以38个典型案例为基础,描述我国农民的“新农具”——智能手机的生产信息获取功能、销售功能、支付功能及情感交流功能,探究我国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建设、治理能力现代化升级、信息惠民服务供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元年。本书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入手, 从宏观层面解释乡村振兴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等, 整体介绍乡村振兴的大方向; 分别从脱贫攻坚、深化农村改革和普惠金融三个方面, 介绍乡村振兴如何确切落地实施; 并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说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且详细介绍了乡村振兴的八大操盘方法; 给出了浙江安吉、江苏昆山计家墩、宁波余姚市鹿亭乡中学三大乡村振兴先锋榜样。最后, 指出迎百年中国梦, 乡村
本书建了格局与功能互馈的土地利用转型理论框架, 明确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路径, 据此比较分析了19个典型案例国家和我国耕地利用转型态势, 揭示了我国耕地利用转型的基本路径以及生物灾害脆弱性新问题。本书立足我国国情, 提出了通过耕地多功能管理开展耕地利用转型调控的实践路径。
本书以31个省(区、市)为基本核算单位,估算农村劳动力可输出及输入量,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划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有针对性地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同模式,评价社会公平推动外部动力、经济发展拉动外部动力以及考核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综合动力,为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强调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两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进行分析,综合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两项指标体系,评估劳动力转移的综合动力和耦合效应,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同模式下的具体政策。
林业政策学顺应新时代新趋势要求,充分吸纳林业政策理论和实践进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实际的最新案例来解释林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动向。在系统阐述政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政策运行过程、主要林业政策进行了介绍。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政策学的基本原理、林业政策制定与执行、林业政策评估与监控、林业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林业要素政策、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政策、林业产业政策、林产品流通与贸易政策等。
本书从土地禀赋、外部环境和农户禀赋三个维度分析西南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石漠化地区的农户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的经济行为。其中,土地禀赋是本书构建的一个高度文理综合的生态脆弱性度量指标,并将农户经济行为划分为采用意愿、采用决定、采用程度、采用方式、采用收益五个阶段的行为过程。通过分析土地禀赋、外部环境和农户禀赋等因素对生态脆弱区的农户经济行为全部过程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系列生态治理的政策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