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教育的基础的深度思考。一个人要上跃, 就必须先下蹲, 牢牢地脚踏“实地”--基础。一栋大厦能有多宏伟, 取决于它的基础有多敦多厚。教育亦如是。本书作者认为, 教育要以终为始, 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 改革应试教育,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探索意识、实践能力等让人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改变以考为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去发掘人的素质, 育化人的素质, 升华人的素质, 推动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变。
本书在对麦克拉伦教授本人及其亲友、同事进行大量访谈,查阅大量一手文献资料及未刊手稿的基础上,以麦克拉伦教授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学校生活》(Life in School)为线索,从麦克拉伦批判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历程、理论渊源与核心理论武器、主旨、立场与特色四个方面对麦克拉伦的批判教育学理论和实践进行阐释、分析与评价,最后总结麦克拉伦批判教育学的形成因素、影响与局限性,为国内学者进一步了解麦克拉伦教授的批判教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比较全面的解读。
《创新创业教育(翻转课堂)》融合多种创新思维与创业工具,用渐进式流程贯穿全篇,从创新认知到创业实践,为学习者依次揭开创新、创业的神秘面纱,最终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方法,有助于在创新基础上进行创业。本书采用“闯关式”翻转教学,用五个彼此独立又衔接紧密的教学篇,重构符合新时代创业者实际需要的学习体系。以“自主定项成长”模式,学习者自主选拔组长,自主开发项目,**限度地激发学习动力。立足中国国情,讲述中国故事,充分结合我国经典案例,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建设取得的非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美与美育的本体之问、我国大学美育的百年嬗变、大学美育实施与公共艺术教育建设、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大学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大学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大学美育体系中的实践教育、大学美育评价体系建设、大学美育数字化转型九个篇章。
审美情趣是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前提与内容,本书着重从美育和教育学视角审视审美情趣的原理与养成,关注四个方面:其一,审美教育及审美情趣养成的历史叙述与钩沉;其二,审美情趣养成的核心要素与学理表征;其三,与审美情趣养成相关的三组关系,即与内隐性的关系,与审美体验的关系,与跨媒介的关系;其四,审美情趣养成的教育学基准。以此厘定内涵与规律,反思矛盾与关系,提出路径与方法,期望唤醒自我、纯粹精神,走近生命的意味,照亮学习者的生活世界。
本书叙述了基于网络的教师非正式学习研究情况,探讨了SS-learning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为教师非正式学习提供新的思路和实现途径。笔者围绕“互联网时代教师非正式学习研究”这一基本问题,主要从八个部分进行探讨。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的知识体系清晰合理、逻辑结构严密,以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主线,从多角度论述了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新手教师的重要性。《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概述起笔论述,依次过渡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内容、意义、理论与模式;第二部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自我评估、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第三部分从不同生涯周期教师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方面论述了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三种教师的特点与发展;第四部分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策
作为教师,在如今不断变化的教育潮流中,为有效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能,不能不经常从我国师资文化传统中行之有效的见识和丰富的现代师资文化资料中汲取营养。本书对我国师资文化的历史特点作了系统概括,对我国丰富的师资文化资料作了系统梳理,并对不同类型的资料加以合理判断,以便我们从中做出选择。全书包括中国古代师资文化要义、教师职业与教师专业化、教师基本职能、师生关系、教师职业修养等部分。
《新时代培训师教育学基础》面向上海市培训行业教学从业人员,全书遵从教学实践的逻辑,将从事培训行业教学岗位所应当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教学实施知识等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各环节并辅以案例加以分析,使读者进入一个可操作化的学习过程中。本书聚焦培训从业人员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注重创设基于真实问题的教育教学情境,引入权威经典的课程开发及教学设计理论模型,通过理念引领、方法贯穿、案例研习、任务驱动,促使培训从业人员学用结合。
大学生从入学到走向社会,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心理困惑和人生抉择,也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持续时间较长。本书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作者近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和研究,针对大学生入校后遇到的心理困惑和烦恼,选用几十个经典心理咨询案例,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引领大学生走进心理学,了解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以期为大学生指引一条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道路。
本书既可作为心理学专业学习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教材,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