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从三面自由地照射进御殿,掠过朱红的梁柱、色泽鲜艳的帷幔,洒在金色的厚绒毯上。文武百官身着华服,呈三行列开。高高的雕花烛台上焚着香,缕缕蓝烟袅袅升起。殿中梯级至高处,有一尊玉座,饰有龙爪,皇上金锦披身,端坐其上,神情庄重而若有所思……
弥留之际,上野春望着一朵花,心想:一切都缘起一朵花。实际上,他的一生与三根“线”相系一一第三根,仅仅是一朵花。一方小巧的寺庙花园坐落在他的面前,甘愿成为布满象征的一隅微景。千百年来的精神探寻最终凝结于这精致的布局中一一他为此惊叹,转念又想:那么努力地追寻意义,而终究,竟归于一种纯粹的具象之“形”……
本书是“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代表作《尼罗河上的惨案》图像小说版。由伊莎贝尔·博捷改编, 漫画家卡利克斯特绘画。林内特·里奇维被一颗子弹打穿了头颅, 尼罗河之旅的宁静也因此被打破。这位年轻、美丽、时尚--拥有一切的女孩, 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大侦探波洛的耳边回响着早先一位旅伴的话语: “我真想用我那把亲爱的小手枪顶着她的头, 扣动扳机。”然而在这异国他乡的场景中, 一切并不像表面显示的那样平静。
本书聚焦哲学家蒙田的经典篇章,通过知名思想家特伦斯·凯夫的解读,使其经典理论再次进入大众视野。蒙田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他阅历广博,思路开阔,行文无拘无束,其散文对弗兰西斯·培根、莎士比亚等影响颇大。特伦斯·凯夫讨论了蒙田作品中的主体自我以及其他10个关键主题,并从认知层面对《蒙田随笔集》的进行解读。
《哈姆雷特》是戏剧之王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国王的合法继承人哈姆雷特,其父王被杀,母后被迫改嫁,王位也被篡夺。他经历了艰苦的磨难,最后终于在父亲鬼魂的提示下,查明事实真相,替父亲报了仇。而他自己却在仇人设下的圈套中与其同归于尽。《哈姆雷特》的整个故事渗透着属于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精神,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和对现实生活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达。
梵萝那城中有两大家族结下世仇,互相残杀,却在仇恨的怀抱中降生一对苦命的爱人。他们在夜晚的花园中以诗的语言互诉衷肠,又在漆黑的坟墓中品尝绝望。
这是发生在意大利的真实事件,经过莎士比亚的妙笔,成为了爱情的代名词。
《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达到成熟的喜剧作品,讲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此剧在世界文学史特别是戏剧史上影响巨大。剧中的故事虽发生在古希腊时期,但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都是以英国现实生活为依托的。赫米娅为了真爱与父亲的包办婚姻顽强抗争,莎士比亚通过对古希腊人物感情的描写反映出资产阶级新女性争取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权力,并通过现实情感与魔法森林的对比以及现实人物与森林仙王的共存,表达了人与人平等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主义理想。
本书是一本引自荷兰的, 适合3-6岁孩子阅读的, 涉及友谊和自我意识萌芽的优秀图画书。
本书通过看似平淡的生活小事, 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个中关于家庭、成长等奥义又通过这些人物朴实的对话而缓缓带出。如何对待那些有贡献、却一生默默无闻的人? 作品中的小主人公往往介入成人世界, 与成年人彼此影响, 彼此理解。小说通过揭示成人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冲突, 探索社会、家庭、学校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
“自撰”(autofiction)是当代作家兼批评家杜勃罗夫斯基创造的一个新词,是作为自传 (autobiographie)一词的对立面出现的。在自撰写作中,作者一边以自己的名字为真实性背书,同时又明确声称写的是小说。自传与自撰不是亲兄弟,而是父与子。自撰脱胎于自传,既无法摆脱自传的影子,又将自传作为要突破、批判和解构的靶子。自撰写作是对自传的“弑父”行为,又以其自称“小说”或嫁接小说叙事的一切手法完成了“娶母”行为。以真实为本的传统自传是一面直接反射自我的平面镜,以虚构为本的自传体小说是间接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