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的散文和诗歌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情感,生动的刻画,流畅的叙述,真实地再现了他们那代人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诗歌部分,作者围绕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一年四季变化展开抒情,文字优美,饱含深情和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愿。
柳宗宣的一部散文集, 精选了作者十余年间创作的十几篇散文。本书的内容, 主要是作者对人生的回望: 他年轻时在江汉平原任教; 后来只身北上, 在北京做编辑; 人到中年, 落叶归根, 又回到了武汉, 任职于一所大学; 退休之后, 则隐居于武汉周边的山林。对人生经历的叙述中, 可见作者对文字的珍视、文学理想的矢志不渝, 以及一直以来的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作者在行走之中, 不断与人和事建立联系, 产生感情, 每至一处, 都以饱满的热情, 积极生活, 投注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让这些文章体现了一种真
本书是作家史铁生的作品选编集,全书以回忆为主线,写了跟童年有关的诸多内容,如亲情、伙伴、梦想和趣事等,其中《第一次盼望》(又名《那个星期天》)被选入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在书中,作者以亲切委婉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将童年趣事、亲朋好友、老家街巷等如梦往昔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并加入了丰富的见闻与细腻的内心感受,显得真挚而动人。这些内容,必能激发小读者的共鸣,唤起他们对亲情、友情及身边所发生的点滴往事更深刻而美好的体验。
这是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广东省作家黄康生最新力作散文集《一湖澄碧》,全书精选了作者最近三年发表在《海外文摘》《散文选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杂志上的散文36篇,包括多篇名家点评。黄康生的散文,多聚焦广东湛江与海为邻的海边生活,将个体的情感体验,勾勒出以鲜味、趣味、情味为特色的日常风貌。作品语言自然流畅,简净细腻,富有声色和感染力,几乎每个笔触都有 炼的意味 。
在芬兰,萨米人与冻原上的驯鹿为伴,传统吟唱世代口口相传,源自内心的古老旋律连接起自然万物;在澳大利亚,每寸土地都曾被原住民的祖先在大梦时代用点和线记录,并在流传下来的歌之路中、在现代人无法进入的时空中被反复吟唱;在冰岛,大部分人仍相信精灵的存在,说起精灵就像谈论自己的老朋友一样,他们是小淘气、童年的玩伴、乐于助人的邻居…… 现代社会以外的世界,超乎想象。
《此岸的辨识》是作者两年内为《人民政协报》陆续写下的百字短文,有叙事,有论理,有抒情,短则二三百字,长不过四五百言,共约六十篇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升值与升职;第二辑动之以新成;第三辑再创与再造。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评价该书稿:微言寥寥,却显大义;小波徐徐,汇聚成海。短文以专注、精炼等特色正在赢得时代的青睐,结集《此岸的辨识》积跬步以至千里,以短文日积月累、聚沙成塔。我想,文如其人,这应该也是小波先生作文、做事、为人的秘诀。
中国作
《秋天的天气是最可爱的》是上海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的散文随笔集,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之所爱在脚下写的是关于家乡上海的所情所景,故乡是挥不去的眷恋,在文字中变成一本耐读的书。例如,关于思南路、杨树浦路、邬达克,关于作协的往事、草草社,也有回忆赵长天、程乃珊、任鸣等文化名人,等等。第二部分人生何处不青山是对个人生活的追忆,童年时光、亲情友情娓娓道来,述说一路结伴而行的人和事。例如,与其亲人一起走过的四季,作为长子的家族责任,回忆童年少先队活动,给女儿的三封信,等等。第三部分说人话,
这本谈佛论道的随笔集,重点关注五四新文学作家结合佛理道学的写的小品,除关照现实、洞察社会,希望借佛道改造国民、救亡图存外,也不乏修身养性、人生感悟、寻求精神慰藉、忆念佛界先师的作品收录其中。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苦难深重,军阀混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精神匮乏、经济衰退,辛亥革命失败,五四运动落潮,觉醒的一代青年苦闷不堪,便借佛教人生皆苦、世事无常的苦空观承载自己的悲观情绪,在佛学中寻求精神慰藉。
文人关注佛道,要是说为遁入空门,那也不对。用弘一法师的话说,是以出
本书所选均为作者的回忆性散文作品, 包括《一个朋友》《伙伴的回忆》《父亲的记忆》《母亲的记忆》《凤池叔》《疤增叔》等, 有的虽冠以“小说”之名, 实乃对生活中人物原型的真实记录。可以说, 文中所涉及的人和事, 都与孙犁的平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作品中, 有对亲人、朋友、师长的怀念, 有对故乡凡人琐事的追忆, 也有对人性善恶的文学性解读。这些作品篇幅不长, 但文笔老到, 感情真挚, 而且多有神来之笔, 是孙犁晚年作品中最具文学性的文字, 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字。
本书汇编了苏童自1988年至今发表的经典散文篇目, 以南方童年 (如夏天的一条街道、九岁的病榻、自行车之歌)、人间世态 (如茶馆店、沉默的人、女儿红) 以及阅读与写作 (如寻找灯绳、虚构的热情、我为什么不会写杂文) 为三条线索, 全方面、多角度描绘出苏童的散文世界, 展现了他文学作品中的南方精神与女性视角, 以及阅读与写作的体悟。本书除编选苏童已出版的散文集中的经典篇目, 还着眼于其近年发表的优秀散文、随笔, 遵从了丛书经典化与开放性的编选思路, 兼具“回望”“凝视”与“放眼”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