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亚热带森林木质残体分解影响机制研究成果的集成。本书主要涉及亚热带森林木质残体分解特征,二氧化碳释放特征,分解过程中养分元素释放特征,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分解调控机制,气候变化对木质残体分解的影响,木质残体分解对土壤碳、氮、磷等大量元素的影响及生态代谢理论在木质残体分解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
《紫色土坡耕地埂坎渗流与土力学试验研究》以紫色土坡耕地水土保持需求为导向,开展埂坎渗流和土力学试验;阐述和总结紫色土坡耕地埂坎的结构、功能、利用和性质,研究埂坎分层入渗特性、各向异性并进行入渗模型参数率定和模拟,阐释埂坎的阻隔通道效应;剖析埂坎开裂和裂隙闭合不同过程对渗流的影响、埂坎优先路径及通量,揭示埂坎裂隙演化的渗流效应;研究典型草本植物根系表面粗糙度,以及根-土界面直剪摩阻、抗拉拔及其与根系和土壤性质的关系,阐明埂坎植物根-土界面摩阻特性;研究埂坎土压力分布、埂坎土壤、根-土复合体和加筋土
本书以南方坡耕地为主题,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以坡耕地战略意义、南方坡耕地及其水土流失现状、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机理、南方坡耕地治理措施现状与问题需求、南方坡耕地防治对策与新技术研发为主线,系统论述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与调控等相关成果,旨在为南方坡耕地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书部分插图配有彩图二维码。
土壤水分是能够敏感响应气候变化和水循环特征的地表关键环境要素。近年来,国内外针对土壤水分数据获取与应用已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针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响应机制与归因分析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急需系统深入探索土壤水分演化格局与驱动力分析。本书从土壤水分含义出发,在详细阐述土壤水分数据产品研制方法发展史的基础上,梳理了多套土壤水分数据产品的特点,并以多深度长时序的土壤水分数据产品为主要对象,从全球、东亚、典型区(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三类不同视角开展土壤水分时空演化规律推演与归
本书除绪论外共十八章内容, 第一章至第八章重点阐述了土壤的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土壤生物, 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土壤水,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理化性质; 第八章至第十六章阐述了土壤的发生、分布与分类, 淋溶土、半淋溶土, 铁铝土, 钙层土, 干旱土, 初育土, 半成土、水成土与盐碱土, 人为土与山地土壤; 第十七章介绍了一般土壤的调查方法、以及服务于特定目的的土壤调查内容和方法; 第十八章讲述了土壤质量及评价、土壤退化与防
本书以经济发达、全国第一个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苏南地区为研究区,实证研究了土地生态与区域发展的空间耦合机制。基于生态基础、生态压力、生态建设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土地生态状况,分析土地生态空间集聚、城乡梯度分布特征。基于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及区域发展水平测算和阶段划分,运用灰色关联、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地生态与工业化、城镇化、区域发展的耦合关系和作用机制。基于突变模型诊断研究区土地生态与区域发展耦合状态,划分土地生态-区域发展耦合建设综合分区,并构建差别化的土地生态优化建设模式
本书以张家口张北地区和北京延庆地区为研究区域,以裸露平坦农田作为对照,选择采用不同植被措施和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土地为研安对象,通过野外实地监测和室内风洞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探索植被修复技术措施以及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防治土壤风蚀的成效与机理,力求为该区域士壤风蚀的防治措施配置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书共分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概况;我国稻田资源现状;全国水稻土质量监测平台和数据分析方法;典型稻作区土壤pH和有机质变化特征;典型稻作区土壤氮磷钾特征;典型稻作区中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典型稻作区水稻产量变化特征等。
本书从土壤风蚀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国内外土壤风蚀研究的发展历程,土壤风蚀的分类分级,土壤风蚀的危害、过程以及防治措施。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农田土壤风蚀机理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和分布、理化和生物性状,以及利用改良的一门科学。全书由绪论和四篇组成。第1篇(第1~2章):土壤形成与发育,主要介绍土壤地学基础和土壤发生及形态学:第2篇(第3~10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与性质,包括土壤生物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性质;第3篇(第11~13章):土壤营养与林木施肥,包括土壤养分、土壤与林木营养诊断、肥料与林木施肥;第4篇(第14~17章):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包括土壤质量与退化、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分类与分布和我国主要土壤资源类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