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基础》是为本科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篇。工程热力学部分将理想气体的性质及其相关热力过程合成一章,气体动力循环、水蒸气和蒸汽动力循环以及制冷循环等几章紧接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之后,以便学生加深对基本定律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与运用基本定律;传热学部分在阐述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基础上,讲解了传热过程分析和换热器的计算,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解决实际工程中的传热问题很有帮助。为了帮助学生复习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章附有例题、思考题和习题,这些题的
在热计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热交换器为主要对象,系统阐述其工作原理、传热计算、结构计算、流动阻力计算和设计程序,并对几种典型的高效间壁式热交换器作了集中介绍,最后又扼要地对试验研究方法、强化传热途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价进行探讨。 本书系统性强,文字简练,特色明显,并注意吸收最新进展。可作用高等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化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等专业师生及设计、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围绕能量转换与传递这一主线,介绍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全书共分两篇、十二章,每章末均附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本书可作为非动力类各专业热工基础课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燃气轮机与汽轮机的基础知识、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全书共八章,第一章概括介绍了燃气轮机与汽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发展现状;第二章为基础内容,对燃气轮机与汽轮机工作原理涉及的热工基础内容进行了讲解,包括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三部分;第三章根据热力学原理分析了燃气轮机和汽轮机的基本特性;第四~六章详细介绍了组成燃气轮机和汽轮机的主要部件——压气机、燃烧室和透平的工作原理;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介绍了汽轮机和燃气轮机的变工况运行特性。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能源动力类相关
本书共7个章节,分别是: 数值逼近及其应用、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及其应用、线性方程组数值解法及其应用、非线性方程组数值解法及其应用、状态空间法及其应用、有限差分方法及其应用、有限单元法及其应用。本书对传热学从数值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内容充实、逻辑严谨,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数学功底以及传热学的基本知识理论。
本书可作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专业教材,亦适合学过传热学基础的读者进行进一步深造。
本书将“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设置为一章,介绍热能转换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两大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将“工质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设置为一章,介绍能量转换物质——工质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介绍的工质包括理想气体、蒸汽和湿空气;将“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设置为一章,介绍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基本规律;将各种常见热力设备、装置和循环等实际应用内容分别单独成章,包括内燃机、燃气轮机、压气机、喷管和扩压管、制冷装置、换热器等内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结合了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农工行业的特点,以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为结合点,力求满足各相近专业的需求。全书共12章,分为两篇:第一篇(1~8章)为工程热力学,主要介绍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理想气体和水蒸气的性质及热力过程、气体的流动和压缩、热力装置及循环以及化学热力学的基础知识等;第二篇(9~12章)为热分析动力学,主要介绍热分析动力学基础知识、动力学方程和热分析曲线的动力学分析方法等。本书在加强基础理论的同时还注重联系工程实际,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
《传热应用技术》是以传热规律为主体的单元操作为主线,辅以设备、电器、仪表等相关知识与操作为一体的项目化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传热操作与控制、蒸发操作与控制、结晶操作与控制和干燥操作与控制四大单元操作。教材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方式展开,通过项目情境设计、工作任务布置、技术理论知识必备及任务组织实施的思路完善了教材内容的层次设计,优化了教学目标尤其是职业素质培养目标;适当增加了相关新技术、新装备及其研究进展介绍;开发了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微课件、动画及视频等颗粒化教学资源,并以二维码形式直接植入教材,师
本书围绕能量转换与传递这一主线,介绍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全书共分两
本书分为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实验原理和实验指导两部分。实验原理部分包含了测量的基本知识,并介绍了工科实验及工程实践常用的几类测量仪表:压力测量、温度测量、流量(速)测量及湿度测量。 本书内容全面、简明、实用,可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