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本报告定位于中国创新人才,综合研判创新人才发展基础、规模、层次与态势。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的创新人才与创新战略”,系统归纳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创新人才与创新战略,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数字科技与人才支撑,以及区域探索与经验启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报告遵循“战略引领、教育发展、数字科技、区域探索”的逻辑主线,对中国创新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国际力量对比不断调整。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在变革的浪潮中不断谋求进步,通过各类创新机构、组织、联盟和联合体孕育新质生产力。本书围绕既是高校又不完全像高校、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入阐述了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特征与发展变化,剖析了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网络化协同发展的变化机制和驱动因素,凝练出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和运作机理,并展望了新型研发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
《 北京开放科学发展报告(2024)》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组织研创的关于北京开放科学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也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本书共分为总报告、分报告、理论篇、专题篇和热点篇五大部分,在继续关注北京开放科学最新实践的基础上,聚焦北京开放获取相关问题,如期刊开放获取、图书馆服务开放获取、开放获取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变革性影响、开放学术期刊、北京高校图书馆支持开放科学的政策、市属高校开放获取论文的发展情况,同时针对钻石开放获取、预印本平台等进行分析
科学普及是提升民族地区群众科学素养、推动地区创新发展的关键途径。本书汇集了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的丰富理论成果与实践案例,深入宣传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的政策支持。书中总结了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的宝贵经验,旨在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的深化与创新。通过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本书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持续提升,而且有效助力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和创新发展。这些努力对于缩小不同地区间的科技知识差距、激发民族地区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具有深远影响,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民族地
本书以国内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批国外专利技术创新力较强的一流高校为分析对象,根据不同专利数据分析平台对于国内外专利数据的收录和分析特点,利用Incopat数据分析平台获取42所国内高校2010—2019年近十年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据,利用Innography数据分析平台获取20所国外高校对应的专利数据,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作图。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对近十年的专利技术创新力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从分析专利技术创新力、专利创新力评价方法等理论出发,明确比较高校专利创新力的指标
为更好地把握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瞄准重大领域交叉前沿方向,明确技术发展路线图,本书开展重大领域交叉前沿方向研究。本书聚焦未来农业、社会医学、人机增强与伦理、智能化制造、数字社科五大领域,研判未来5-10年各领域交叉前沿发展趋势,并在各领域凝练形成10大交叉前沿方向;同时,通过文献计量方法主题检索Scopus数据库获得相关论文,并通过SciVal平台进行分析,呈现了各前沿方向的论文发表趋势、研究主题、重点国家和机构等信息;此外,还对各领域全球发展趋势、国家战略布局和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解读与分析
研究知识管理的学者一直被分成两个学派:一是以欧美学者为主的基于数据、信息分析的知识管理体系,基本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等同。二是以日本学者为主的基于主客体互动的隐性-显性螺旋循环的知识观体系,将知识管理和智慧拥有相结合。两个学派各有优势,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基于此,两位主编在野中先生的知识管理框架下,探究了数字科技对提升知识管理效率的促进机制,并在哲学高度,特别是中国哲学和日本哲学等东方哲学的视野下探索了知识与实践智慧的关系,对知识管理体系进行了重构。
"在今日“内卷”的职场中,焦虑是职场人的常态。当面对这种局面时,你该如何应对?其实,在职场中经久不衰的是能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而创新力就是能帮助你持续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缺乏创新力的人,难以在职场竞争中持续生存、脱颖而出。 这是一本帮助职场人,特别是产品经理、设计师、管理者建立并提升创新能力的书。在此书中,“产品创新路径”方法体系是建立个人创新能力的具体工具和训练方针,它是得到创新成果回报的可靠方法。这一方法体系由三大阶段、四大步骤和八项实施环节构成,有助于打破产品在创新实施过程中
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大学体系源于共同的欧洲学术传统,处于当今世界上极具影响力和实力的大学体系之列。这四个体系(或者说学术系统)都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然而它们在结构上各不相同,发展模式也大相径庭。约瑟夫·本-戴维在《学术的中心》一书中对西方主要学术系统的异同点进行了卓越的分析,勾勒出了现代科学中心从英国(17 世纪)和法国(18 世纪),逐渐转移到德国(19 世纪)和美国(20 世纪30年代之后)的过程,并从制度结构和组织层面深入分析了学术中心发生转移的深层原因。 另外,他还论述了全球学术体
未来世界版图的划分将基于人才数量的多少和科研生态环境的优劣。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为了保障人才的可持续供给,制定有效的人才政策成为科技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然而,仅有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科学文化的支撑,以营造一个有利于科研的生态环境。 本书从多个视角剖析了国内各层级人才政策的运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基础研究、科技伦理等视角探讨了适合人才成长的科学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的构想。书中有很多有趣的观点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挖掘,希望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引发全社会的思考,共同关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