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的形式》用细腻、准确的手绘图和古画讲述了日本建筑的历史,将经过长期、多样发展的日本建筑,别出心裁地分为祭祀(神与佛的空间)、居住(住宅和城市)、战争(城和城邑)、游艺(风雅空间)四大主题。四者看似不同,相互交融又各自发展出不同的脉络,但这却又是同出一源的。它们也在互相影响之下,激荡出更新的创意与构思。作者探寻创意、技术、建造者的关系,辩证地分析科技的进步、新工具的出现,如何促进了建筑形式的转变,证明建筑总是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上海汇集了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与江南文化等众多元素在此融合衍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上海建筑文化,为上海展现别样的人文气象提供了深厚积淀。本书基于“建筑可阅读”的理念,用精选的图片、简洁的语言介绍了上海市富有特色的十几条马路,如安福路、武康路、复兴路、南昌路、思南路等,通过介绍,读者不仅能够阅读位于这些马路上的优秀历史建筑,欣赏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千姿百态,而且能更深入地了解掩盖在这些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进而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上海市城市建设海纳百川、包容万千的发展史。
时人不识田园乐,只羡相如驷马归。“书画琴棋诗酒花”与“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古人日常居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现古人家庭生活的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通俗读物。主要介绍了古人的居住环境、家居陈设、居家游艺娱乐、士人的休闲生活以及家风家训等,力求较为全面细致地展现古代不同阶层人群的日常生活,带你全景式漫游古人的居家生活。
拱北是集民俗、艺术于一体的地域人文景观,是多元艺术文化和审美情趣的有机结合体,既包括精美的建筑装饰,又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本书以传统中式古建拱北为研究对象,运用艺术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临夏等地拱北的历史与现状、建筑艺术、装饰艺术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资料方面,保留了关于部分拱北建立过程的大量采访记录,以及临夏、兰州等地的拱北图像,尤为难得。不仅对于相关领域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学术文献价值,而且对进一步深入理解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不断铸牢中华民
存在千年的城镇,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不断更迭,命运起伏,有些城镇已然消亡,而今已是一片废墟;有些城镇发展成为城市中心,繁荣至今。现代城市里的街道和天际线都蕴含着重要线索,揭示了城市居民聚集在一起的原因,以及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环境如何演变。 本书帮助我们深入剖析了城镇中那些独特的地方,先提供一个城市的核心元素,然后再去细致解读城市的特定类型和风格。书中记录了早期的城邦建设、中世纪的帝国城市,也介绍了一些行政都城和现代大都市区。 本
本书从最初的礼制性建筑“大房子”入手,分析了居室中火塘、灶、中雷等的演化,解读了祭天祀地的圆丘、方丘、社等的构筑,探索了明堂及其附属性宗教兼礼制建筑物灵台、辟雍、泮宫等的神秘符号意蕴。同时,还探讨了太阳崇拜与仪式性“轮居”。
作者团队调研了贵州、湖南、广西等侗族地区众多村寨,从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视角,对侗族地区进行全面考察与梳理。《侗族建筑形式与功能》归纳总结了侗族木质民居建筑的地基处理、结构、平面布局、细部构造、建筑材料以及民居建筑的营建程序;系统介绍了侗族鼓楼、风雨桥、寨门、戏楼、飞山庙、萨坛、宗祠、凉亭、古井、土地祠、石料路桥等公共建筑的平面、结构、细部构造、造型、使用功能与特征。本书资料完备、结构严谨,对研究侗族村寨的建筑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适合于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或民族学等研究学者、建筑师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智者的思考——中和之道,初民的创造——原始民居与聚落,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独树一帜——形成地域特征的民居,文明社会礼赞——城邑、宫苑、园林,文明社会礼赞——寺观、长城、运河、拱桥,中西交汇——西方建筑的影响。
本书以历史年代和时间顺序为脉络,围绕杭州海塘的建筑技艺、管理体制的进步和发展,分“筑塘”“良臣”“地名”“逸事”四个篇章勾勒了杭州海塘的基本形象,以故事的形式展示了杭州人近两千多年来与潮共生,与塘相依的鲜活生活场景,进退自如的人生智慧和不畏艰辛、敢为人先的弄潮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