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水彩速写的形式展现江苏53处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优秀建筑遗产,以期展示其文化魅力和文化精神,为推动20世纪建筑遗产融入时代发展、融入现代化、融入城市生活贡献力量。
铁道底下的商店街、超市楼顶的驾校、跨越高速公路的网球场…… 这些以奇异的姿态栖身在东京的建筑物就是“失格建筑”! 所谓“失格建筑”指的是那些不被既有的建筑法则束缚,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和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的实用建筑。它们将没有关联的功能组合在一起,虽然不合常规,却体现出日常生活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从7个建筑案例出发,本书既是别具一格的东京导览手册,以生动的图文形式引导我们从建筑的角度重新理解东京;也是革新建筑理念的宣言,通过对建筑多样性的观察超越了刻板的建筑美学。 对
本书立足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街区景观与空间、历史与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我国苏州平江路、成都宽窄巷、济南百花洲、广州永庆坊4个具有代表性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实地调查,总结出当前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选取桂林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追踪研究对象,对该街区保护更新中的得与失进行深度剖析;进而构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性保护更新评价体系,并完成桂林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效果评价;最终提出我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性保护更新的实施策略,为历史文化街区的
本书系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论文集,围绕“新时代名人故居的智慧与力量”主题展开,共收录30余篇论文,25万字,内容兼具前沿性和资料性。大部分文章聚焦于如何发挥名人故居的资源以扩大社会影响和宣传效果,也有部分文章探讨了博物馆的专业建设和防护工作。本书可分为三部分:一,聚焦名人纪念场馆建设,在展示内容方面,凸显主题,强化名人纪念馆的公共服务教育功能,如传承红色文化、促进党史教育、建立爱国主义基地等;二,研究名人故居类纪念馆如何更新展陈理念,变换展陈策略,提高展陈质量,增强爱国
本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设计引言,介绍了乡村疗愈旅游的驱动力、促进乡村疗愈旅游发展的条件、现阶段主要的乡村疗愈文旅建筑类型、乡村疗愈文旅建筑的品牌打造与战略定位,以及乡村疗愈文旅建筑对乡村发展的意义;第二部分是近年来一些较为典型的案例分析,介绍了乡村疗愈文旅建筑的建设背景、空间组织、材料运用,包含实景照片、设计图纸、文字描述等,在分析设计手法的同时,也剖析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措施。 本书适合建筑设计师、建筑相关专业院校师生,以及民宿酒店、民俗博物馆、康养度假中心
本书主要包括两篇,第一篇介绍20世纪以来世界建筑的发展历史,分为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节,按时间顺序介绍世界建筑发展的理论和代表人物,并附有大量经典建筑的图片及文字介绍,包括设计者、建造时间、地点等中英文内容。第二篇对具有代表性的70多处建筑,从建造背景、结构、美学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全书共计介绍了300多位建筑师或建筑事务所不同时期的400个建筑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现了20世界以来世界建筑发展的面貌,可以为读者了解世界现当代建筑思潮提供参考。
本书共七章。包含古建筑施工组织绪论、古建筑施工准备工作、古建筑流水施工原理、古建筑网络计划技术、古建筑施工组织总设计、古建筑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古建筑施工管理等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古建筑施工组织含义及研究任务、古建筑施工的特点、古建筑施工的分类及其程序等。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专业人才有了大量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很多综合性大学都开办了建筑学专业,以适应社会对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综合性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有理工科的学源背景,但缺乏绘画基础,而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低年级能够建立素描和色彩两类课程的知识结构,能够运用视觉语言表现建筑设计理念。本书以建筑设计师执业能力为导向,以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夯实色彩课程理论基础,着眼于专业应用,力求逐步培养学生的绘画实践能力。本书是《建筑美术——素描》一书的延续,是笔者十余年教
在现代化日益加速的今天, 传统建筑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日益凸显, 人们对其的关注和兴趣也在逐步向更深的领域扩展。从建筑学专业的角度来看, 建筑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其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建筑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建筑学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本书在全面梳理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 根据世界各国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不同时期与不同特点, 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剖析。本书既有基于历史轴线的纵向大视野, 又有基于时空同域性的横向对照, 有详有略, 重点突出而特色鲜明。
该教材为“高等学校环境设计专业推荐教材”中的第二本分册。教材理论联系实际,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侧重讲练结合, 充分体现出技法类教材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全书主要内容共分为七章。其中包括概述、环境设计手绘表达的基础工具、线条运用、透视基础、材质表现; 也包括对手绘设计表达技法、环境设计下室内设计、室外设计中的手绘表达、优秀作品赏析和计算机效果图表达运用等内容。同时, 结合数字资源平台, 结合图书内容设置二维码扫描阅览, 丰富图书的内容和呈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