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植根极深、范围极广、极具特色的范畴,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地理、建筑等多个领域都处于相当核心的位置。尤其宋元以来的山水画,被公认为真正的艺术典范,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但是,随着考古工作在中国的长足发展,更多有关早期山水艺术的实例呈现在人们面前,器物纹饰、石刻壁画图像等等,都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巫鸿教授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书《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聚焦以视觉形式表现的山水,以年代为序,藉由考古新发现,重新思索中
本书介绍了哥特式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书中介绍哥特式艺术,为一种源自欧洲法国的艺术风格,书中介绍了该风格始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3世纪, 至14世纪末期,其风格逐渐大众化和自然化, 成为国际哥特风格,直至15世纪,因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来临而迅速没落。哥特式建筑的基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本书讲到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等都是盛期哥特式的伟大作品。本书适宜了解艺术风格的读者阅读,对于想快速了解哥特式艺术风格的读者是非常好的读物。
俄罗斯艺术是俄罗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遗产,以独具一格的精神品格和艺术魅力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分别从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电影、芭蕾舞、戏剧表演七个门类,图文并茂地介绍历代的俄罗斯艺术名家、大师及其代表作,言简意赅地叙述俄罗斯艺术的特征、流派和历史沿革,试图揭示储藏千年之久的俄罗斯艺术宝库的全貌,让读者领悟俄罗斯艺术深邃的思想内涵,感受其不懈的审美追求。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现代美术教育理论概述、美术教育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发展、现代美术教育教师培养、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现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本书从1895年电影诞生至今的历史上,精选了世界电影史上重要电影运动的宣言、倡议书、公开信,其内容涵盖了电影创作、电影技术、电影美学、电影保护和民族电影运动等领域,作者从爱森斯坦、卓别林这些早期重要导演,也包括安东尼奥尼、基耶斯洛夫斯基等大师参与撰写的电影运动宣言文章,有拉丁美洲电影运动的著名文献,也有道格玛95这些数字时代的美学教条,是研究世界电影史的重要文献。
本书系统地介绍和研究了西方当代艺术自1970年以来在艺术实践、发展形态和艺术观念等方面的变化,涉及到的内容不仅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表演、电影、互联网、数码艺术等多种艺术形态,还包括与当代艺术相关的博物馆展览、国际策展人、批评观念等当代艺术赖以传播和发展的各类艺术体制,涉及到的地区不仅包括美国、西欧、东欧和中欧,还包括近年来在亚洲和非洲的新的当代艺术形态。在目前所见由国外学者所撰写的介绍和研究西方当代艺术发展趋势与现状的著作中,本书相对全面与系统。同时,本书的受众范围比较广,既适合艺术
这是一部聚焦于艺术与设计学科交叉领域,面对批评性设计展开史论综合研究的学术专著。作者探索性地通过对前卫艺术理论、当代设计文化等议题的观照,着力凸显批评性设计所蕴含的文化批评职能和行动主义向度,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批评性设计面相模糊背后的深层逻辑,及其在未来社会文化活动中应发挥的独特作用。
学制作为教育变革的对象首当其冲。象征新学的学制系统为教育近代化的建立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的近代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也由此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同时,学制也是在时代背景之下一个变量的建设过程,作为《从器物到精神: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制度转型》研究高等美术教育的原点,围绕学制的建立、更迭、废止、重塑、优化等问题展开,着重探讨其发生、发展对于高等美术教育的引导和影响。 《从器物到精神: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制度转型》中选择考察的高等美术教育指涉三大场域,其一,晚清尚未有学制建立时的实业学堂教育
《中国美术小史》一书是作者滕固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讲席时,基于教学研究和札记组织写成的一本书。此书虽小,却熔铸画史大千。全书文字精练,却又意味深长。书中主要分为生长时代、混交时代、昌盛时代、沉滞时代四个部分,讲述中国美术演变历史、诗书画三种艺术的连带关系等,详征博引、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是中国美术史学科开创性的著作,也是一部有价值的关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著作。全文言简意赅,涉猎广泛。读起来赏心悦目,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