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一部先秦经典,内容极为丰富,堪称研究上古中国社会的宝库。由于时隔久远,围绕着《山海经》的各种问题扑朔迷离,愈发引起人们的好奇。 沈海波教授的《〈山海经〉通识》秉持“通识”的理念,以多年来的学术积累为依托,用通俗浅易的文字,从书名的释义、今本《山海经》的由来、《山海经》的内容与结构、《山海经》的时代问题、《山海图》探原等多个方面,揭开《山海经》的神秘面纱。读者读此一书,便能够对《山海经》的内容和流传有准确而全面的理解。
本书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两位作者沿着前人的足迹,从大漠到海洋,横穿亚欧,探访沿途的重要城镇——敦煌、阿拉木图、多哈、阿姆斯特丹、亚历山大港、马六甲、泉州等,思索丝路文明和我们的关系。 历史与现实、商贸与旅行、美景与民俗,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和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汇碰撞……本书不仅用文字对丝路文明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读,还用精美的摄影图片表现了冷静、细腻的观察,兼具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非常适合对丝路文明和历史感兴趣、对美学与人文精神有追求的读者阅读。
本书讲述了1870-1930年代的成都日常生活记忆。讲述了成都这座城市从传统生活进入现代的故事。它为我们精心描绘了听戏、泡茶馆、逛庙会、节日庆典等活动,以及小贩、挑水夫、工匠、剃头匠等各种身份的人,在这座城市中为生活而做出的努力。本书从微观史角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让我们看到成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如同《那间街角的茶铺》一样,作者为本书绘画很多幅精美的插图。此次出版为修订版。
苏州园林发源于何时?为什么能在这片土地上延续数千年,且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惊艳众生的代表作?沧浪亭、网师园、狮子林、留园、耦园……这些在咫尺之地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都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凝聚了中国人怎样的择居智慧?寄托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怎样的隐逸情怀?那些曾经生活在此的文人雅士们,都曾怀着怎样的心情精心打造着自己的家? 作者从事园林多年,对园林史、园林建筑都颇有研究心得。本书从苏州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入手,介绍苏州园林的环境背景,然后逐一推荐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园林,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留园等,
本书内容: 说起北京的皇陵, 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地想到明十三陵。其实, 北京西南房山区的大房山脚下, 还有一处比明十三陵早260余年的皇陵群。那里埋葬着17位皇帝, 它就是北京第一个皇陵群--金中都皇陵。这是一处历经800多年历史沧桑的皇陵。与很多被盗墓贼破坏的陵墓不同, 金陵的每一次重大命运节点, 都与封建朝代兴衰更替紧紧相连。它的营造, 是北京首次成为一国之都的历史见证; 它的衰落, 源于明末屡战不胜的恐慌; 它的修葺与重整, 则是取代明朝入主北京的清王朝所为。
《中国城市研究》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办,以中国城市科学理论创新和城市治理优化为使命。本辑共收录11篇论文,聚焦城市对口合作发展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分为长三角城市协同与创新、城市建设与经济、城市发展与治理3个栏目,包括跨区域异质性合作的文化载体、现状、基础、路径、方法、实践,以及国外友好城市合作模式的启示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