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验室,包括利弗莫尔、伯克利、洛斯阿拉莫斯、阿贡、橡树岭和布鲁克海文,它们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占据了美国科学界的中心位置。国家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不仅发展核武器、反应堆等一系列塑造了美国冷战政策与文化的技术,还开展物理、生物医学的研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所有这些都在资金、设施、人力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致使美国科学界的框架发生了重大调整。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写作,本书是第一本探究国家实验室背后各种利益交汇点的书,正是这种利益交汇创造并维持了这个庞大的体系。作
一次大自然的历险,面向所有人,而起点就是——家门口!这本独一无二的书,通过一系列漂亮的插图与照片,让我们 重新学会"看”,造物主的神奇就在每个人身边......我们早就忘了童年时在花园或森林漫步能收获多少赞叹与惊喜。然而,在我们周遭,丰富又多样的生物正在热热闹闹地生活着。本书的作者选择聚焦于这个被多数人所忽视、遗忘的生态系统,带领我们踏上日常生活的探索之旅。不用远行,身边就是奇迹。鸟类、哺乳类、昆虫、花、果与"杂草”聚集起来,唤醒了我们的感官。书中的每一页都让我们更加爱上这个神秘又亲近的小小生态
本书是作者采访近百名科技专家, 以专家讲述、专家答问、专家访谈的形式, 围绕科技前沿、科技热点和最新科技成果, 进行解读和答疑, 内容包括引力波、密码学、空间机器人、脑机接口、数字超材料、集成电路、瞬态电池、量子计算、生物安全、拓扑光子学、超级计算机、3D打印、纳米传感器等。本书将深奥的科学技术通俗化、人文化, 用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传播科技前沿知识和最新科技成果, 弘扬创新文化, 提高读者科技素养, 培养大众科学精神。
这是一部以作者独特视角记录并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现出来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科普书,读者在了解黑匣子相关记录仪发展历程和知识的同时,引导读者参与其中,去记录美好瞬间和有意义的片段;书中还通过再现和解析各种场景的拍摄思路、方法和技巧,给读者和摄影爱好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于热爱生活、关注技术发展的人们以更多的启示。书中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简述了各种场景的拍摄方法和技巧,摄影爱好者和初学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编者从科创访谈节目《未来邀请函》已开播的百余期节目中精选40期,再撷取这些节目的核心内容编写成本书,围绕大国重器、生命科学、元宇宙、未来能源、人工智能、世界首创等主题,以主持人和两位嘉宾层层推进的访谈形式,解读我国近些年来科技及产业界取得的重大成就。在解读该项前沿科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介绍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努力探究其改变世界和人类生活的潜在方向。
充满气的气球竟然扎不破,一点点柠檬汁可以让气球迅速爆炸,尖尖的筷子戳不破薄薄的餐巾纸,水中的树叶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不见了,激光的传播路径在液体中发生了弯曲,光被牢牢地锁在了水柱里,普通的纸也能包住火……打开这本书,我们将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材料和器具,向你演示一个又一个神奇的魔法,并揭开其背后的科学奥秘。 本书内容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正经玩》栏目,由众多年轻的科学家和博士生共同创作完成。该栏目创办6年来已设计、介绍了数百个精彩的科学小实验,深受读者喜爱。本书精选了其中阅读量最大、读者最感兴
高科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科学、技术与工程前沿的技术群。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
然而,时至今日,在不同专业及不同学科层面,高科技与大众之间还隔着一道鸿沟。《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丛书紧跟当代科技发展的脚步,瞄准时代前沿的高科技问题,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对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材料与能源、资源与环境等领域人们关注的前沿科技问题作了科学、权威的回答!
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是我国科学普及领域的品牌学术会议,1991年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发起,已连续举办27届,为我国科普理论创新和科普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学术交流支撑平台。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于2020年9月2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面向未来的科学素质建设。为更广泛地传播本届会议学术成果,主办方将大会学术委员会遴选的42篇论文结集出版。此论文集的出版将推动研讨会成果深化利用,进一步促进学术分享和交流互鉴,更好地服务科普工作实践,服务公众科学素质建设。
本书共分五章,包括科学技术概论、现代科学技术的由来与演化、现代科学发展、现代技术革命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分析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了科学创造的方法,从而使读者更好地领悟科学精神,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 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文科类大学生开设科学技术素质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热爱科学技术、有志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读者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分析了TIMSS历次科学素质调查数据;并基于数据,纵向解析了TIMSS主要参与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教育特点。本书对科学教育政策的制定者、管理者、科学素质测评与培养领域的研究者、科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中小学教师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