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组是对消化道内存在所有微生物的统称,通常被称为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是哺乳动物体内最复杂和最特殊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对哺乳动物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宿主的消化功能、营养获取、免疫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大熊猫在大约240万年前从食肉动物转变为食草动物,虽然现代大熊猫仍然有以肉为食的能力,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大熊猫和在野外环境下观察到的野外大熊猫,竹子在它们的饮食中占有99%的比例,大熊猫为了适应竹子这种饮食在其形态、生态、行为和基因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
麋鹿为我国特有的鹿类动物,现生达氏麋鹿是麋鹿属(共5种)中唯一幸存的物种,其经历过在原产地灭绝又复壮的特殊历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麋鹿组织学》以器官组织学为重点,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麋鹿器官系统的组织学,揭示了麋鹿组织学特点,还结合动物的组织学、生理与机能方面的资料进行论述和比较。全书包括麋鹿基础组织学6章,器官系统组织学11章;文字论述20万字,组织学彩色显微照片近300幅。本书将为麋鹿的健康、疾病诊断、生长发育研究和保护奠定必要的基础资料。
近代人类活动河流发生了巨变,鱼类结构发生了改变,河流生态系统恢复需要鱼类。但目前基本上河流都没有留下"自然"状态下的鱼类群落结构数据,缺少修复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本书将不同种类鱼类的分类学性状转化为数字性状,借助计算机手段建模型,将不同鱼类复杂的数字降维在平面形成简单的二维图形态研究种间关系,探讨不同的鱼类占有的空间位置,根据占有位置,测算出它们的比例,实现从形态信息破译群落结构信息。本书内容解决了"历史上鱼类群落结构"问题,即通过解译的鱼类群落结构数值,窥知"历史上的"河流生态环境是怎样(植食
本书基于对青藏高原多个区域的系统调查,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蛇类进行了记述。本书共记录蛇亚目 13科 45属 118种,包括各物种的中文名、拉丁学名、英文名、鉴别特征、生物学信息、地理分布及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等信息,并附有每个物种的照片。
本书分析宠物猫如何进入人类家庭、促进家庭结构变化。随着养宠者增多,宠物与人类组合成的多物种家庭逐渐显现,并与丁克家庭、单身社会产生了关联。动物医学的发展使得宠物寿命增加,宠物照护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宠物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宠物主人需要哪些支持,有什么相关义务和责任,如何参与动物保护等也是本书关注的议题。
《中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生存状况评估报告 **辑》为《中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生存状况评估报告》的**辑,分为灵长类动物和药用兰科植物两部分。灵长类动物部分收录了截至2022年8月在我国有确定分布记录的3科8属28种灵长类动物,记录了这些物种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栖息地现状与生存影响因素等信息,并对在世界分布的物种进行了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类别的评估,对我国特有分布的灵长类物种进行了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类别的评估,在此基础上,这部分还对我国重点野生灵长类物种的保护提出了建议,可为灵长类物种濒危状况
《渤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是在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我国近海常见底栖动物分类鉴定与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的资助下完成的“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多样性丛书”之一,是一本能为渤海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态系统监测提供基础资料的工具书。《渤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图文并茂,共包括12门151科260种常见底栖动物。
本书是一本趣味动物科普书。人们总是习惯从人的视角出发评价动物,对它们的外貌、性格、生活方式“说三道四”,但是,秃鹫真的很脏吗?树懒真的很懒吗?鲨鱼真的很凶残吗?日本知名学者松原始带领人们从动物行为学家的视角重新认识我们所熟知的动物,以趣味横生的例子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为它们“正名”!书中不仅有大量与动物相关的“豆知识”,还搭配了几十幅精美的黑白动物插画,更有作者在野外观察动物时发生的趣事,让人们在不知不觉间思考,原来动物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大智慧!
本书是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的成果总结,系统性阐述了该海域浮游动物不同生态类群的时空分布、关键类群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全面掌握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生态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