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研究(第15-16辑)》是由梁永佳教授主编,浙江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本辑作为创刊十年献礼,重磅刊载“纪念吴定良院士逝世五十周年暨浙大《人类学研究》研讨会”现场的学者讲稿和相关讨论,既生动回顾本刊发展历程,又全方位、多维度回顾和展望人类学,尤其是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汪晖教授、赵鼎新教授和庄孔韶教授,提纲挈领地点出核心议题,共同探讨人类学面对新的时间、空间和对象,如何突破现存的方法论、本体论困境。多位学者积极互动,分享成果,研讨如何跨越人类学的边界、
本书从分子人类学的角度,使用现代遗传学的方法论,对现代蒙古语诸族(也涉及通古斯语诸族)的各种遗传成分的起源和扩散历史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包括父系Y染色体类型、母系mtDNA类型以及常染色体。 本书应用分子生物学有关遗传标记的起源年代和扩散年代的精确算法来计算蒙古语诸族的各种遗传成分的具体起源年代,并结合古代DNA来研究这些成分混合形成现代蒙古语族群的复杂历史过程。 本书整合了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关于蒙古语诸族的起源和分化的诸多成果,在更广的时间尺度和更精确的研究对象上,展示了现代遗传学对
该书稿是“互联网与社会文丛”的第二本,围绕数字时代的民族志书写、线上田野考察、研究对象的选择等进行了论述,共分为“互联网人类学理论探索”“数字时代的人技互动”“数字时代与平台社会”“数字时代的文化实践”四个专题,既涉及人类学发展新路径、网络社会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等宏观层面的探讨,也有对“快手”、“录像分析”、大数据、社交网络平台、网红现象的具体分析,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不但为理解当今社会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和新颖的学科视角,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整合人类学资源、促进人类学同公众沟通和对话
本书所收论文主要涉及三个议题: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讨论地方环境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讨论地方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以及环境、生态与地方性知识(讨论具有地方性特点的环境保护知识)。所收文章的研究范围以国内民族地区的相关案例研究为主,包括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实地研究,少量涉及国外地区的实证研究。
《北极史前史:人类在高纬度地区的定居》是首部讲述在200万年漫长岁月里人类如何在北极定居的考古学著作。本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信息丰富,观点独到,结合重大考古发现以及考古学科学分析成果,追溯了史前人类逐渐适应寒冷环境和技术发展的历史,生动描述了过去几千年中北极地区人类的迁徙过程与生存方式,集中展示了人类与北极环境的互动,对于研究人类对寒冷地带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从人类学角度研究人类的生存智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地方性与全球化的张力下,文化日益多元且复杂。本书稿由谢尚果、秦红增主编,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文萃的第四本,约25万字,共收入30篇发表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精品文章,涵盖[美]莫瑞 辛格、[美]鲁比 沃森 (华如璧)、[日]渡边欣雄、[日]中牧弘允、[美]纳尔逊?格拉本、[美]冯珠娣、[美]凯博文、[英]克里斯多夫?皮尼等国际知名人类学学者,通过梳理和总结全球视野下的人类学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人类学面临的困境及机遇,探讨人类学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