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快乐很难,所幸还有伍迪·艾伦。
这里有十八篇幽默狂想的文学脱口秀,调侃婚姻、中产、焦虑、好莱坞、审美标准、死亡等话题。这些快感缺失的艾伦式主人公,向你展示他们眼中可笑又可怜的世界,尽管他们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无法处理日常生活的荒谬。
最后一篇六十页长的自传体小说《在曼哈顿长大》,交织着浪漫、感伤与疑惑不解,那是在这个为了让他一辈子都搞不明白而专门设计的世界上的又一个矛盾之谜。
如果你想随性一读并被逗乐,短暂离开糟糕现实,那么这本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段真实的故事,一段关于瘟疫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城市乃至世界的故事。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伦敦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每隔几年就要爆发一次疾病大流行,每次爆发都会夺走成千上万条生命。医生约翰·斯诺为此做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并证明霍乱存在于水中。在无人相信的情况下,牧师亨利·怀特黑德帮助斯诺将取水饮用的人数与未取水饮用的人数绘制在同一张图上,并将每个街区的死亡人数标记在上。结果发现,越远离水泵,死亡人数越少,原来水泵是污染源头。这
本书是继作者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之后国内引进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从故事内容上来说可以被称作《紫颜色》的续篇。塔希是《紫颜色》中的主人公西丽的儿媳,她和西丽儿子亚当在非洲奥林卡部落青梅竹马成长的故事曾出现在《紫颜色》中耐蒂的信里。本书则讲述了塔希和亚当从非洲回到美国后的生活,塔希在非洲接受了戕害女性身体的传统习俗,从此被伤痛和愤怒伴随一生,即使身处远离非洲的美国依然无法摆脱。在痛苦中塔希逐渐觉悟,意识到女性的身体在历史中常被污名化的真相,最终决定返回非洲,反抗自己作为黑人女性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家有着深厚纳粹历史背景的德国制药公司无意间研发出了一种名叫沙利度胺的药物。在经过粗劣马虎、错漏百出甚至捏造数据的实验后,这种没有风险的万灵药被作为助眠、镇静以及缓解孕妇晨吐反应的药物上市。短短几年间,沙利度胺还被授权给全球近50个国家的制药公司生产和销售。很快,医学史上最大的一场浩劫拉开了帷幕:很多孕妇仅服用过1片沙利度胺,却产下了四肢像鱼鳍或者海豹爪子的海豹儿。与此同时,也有制药公司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
刚从普林斯顿毕业时,22岁的苏莱卡对生活充满期待,她像普通的年轻人一样担忧着如何面对跨入社会后的问题:新的环境、自己的前途、恋爱生活……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命运从一种小小的瘙痒开始发生了改变——她生病了,在一系列诊断之后,她终于接受了自己患上癌症的事实。她开始了与癌症长达五年的毁灭性斗争,同时开始给《纽约时报》投稿,并开设了书写自己经历的专栏《人生,被中断》,该专栏在全美影响巨大,她收获了各类读者的无数来信。五年之后,苏莱卡的疾病有了惊人的改善,但在意外重获新生后,年轻的她感到另一种迷茫
一位前《纽约客》编辑在失去挚爱的哥哥后,来到心中最美的地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当一名保安,在这里一待就是10年。 在这10年里,他体会了一天站12小时的艰辛,也和形形色色的人互动,当然更多的时间,是安静地长久地面对大师们的绘画,雕像,以及古老文明留下的珍宝。这本回忆录记载了他在艺术的陪伴下穿越悲恸的10年,他把这10年间做保安发生的种种趣事、自己对艺术品的品评与感悟,以及被艺术滋养和慰藉的经历融为一体,写成了这本充满美与疗愈的书。
本书对中国发展指数(2008)的编制结果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当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特征,特别对我国当前居民健康水平的特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民生问题、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市场化问题和我国当前的舆情测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风景是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本书将其作品置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美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语境中,分析《欢乐之家》(1905)、《伊坦·弗洛美》(1911)、《国家风俗》(1913)、《夏天》(1917)、《哈德逊河村舍》(1929)和《神来了》(1932)六部小说中关于新英格兰风景的描绘。本书运用文学与文化地理学的跨学科方法,依托风景理论阐释华顿对纽约城市、新英格兰乡村和哈德逊河谷风景的描写,揭示出其
本书将美国南方女性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早期作品置于南方现代性的背景之中,细致考察韦尔蒂对南方历史、南方共同体及身份政治的深思。本书认为,韦尔蒂一方面继承“重农主义”的思想,寄希望于南方历史传统与集体记忆,以抵御现代性给南方社会造成的前所未见的震荡;另一方面,韦尔蒂深刻地认识到,“重农主义”及南方“家园”“共同体”等文化神话背后隐匿了男权主导的社会、性别和种族秩序。在审视韦尔蒂具有世界主义特征的南方共同体和身份政治思想时,本书注重细析其当下的理论意义与文学意义。本书综合运用女性主义、精神
本书为学术专著。本书对美国文学家爱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进行了文化政治角度的阐释,围绕坡小说中的异托邦想象,来解读坡的异域表征所承载的对19世纪美国社会的反思。本书聚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借鉴了福柯空间理论中的异托邦概念,同时也参考了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理论。本书将从坡的作品中选择深具代表性的文本,以异托邦的不同形式为纲,对坡的异域想象进行文化政治性的阐释,揭示坡对美国社会的彼时痼疾与未来出路的思考。透过这些文本世界所构筑的奇异空间,坡对美国社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