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是三峡库区重庆涪陵石沱遗址1998~2001年度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遗址发现有商周、六朝、隋代、宋元和明清五个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包括灰坑、灰沟、墓葬、窑址、房址等,出土有陶器、瓷器、石器等大量遗物,为三峡库区不同时代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良渚》: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考古专家刘斌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良渚遗址在哪里,良渚文化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著名的良渚玉器,五千年前的繁华都市良渚古城,良渚文化最后去哪里了等与良渚考古相关的科普内容。
《青年考古学家》(第3辑)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在全院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编纂的学术年刊,收录青年学子的习作共计16篇,内容涵盖学理学史、考古研究、遗产研究、读书札记等方面。《青年考古学家(第3辑)》秉承严谨求实之学风,弘扬探索求真之精神,以期为业内学子提供一个发布新思路、开展学术交流的学术平台。
本书从历史、地理、艺术及保护四个方面为读者带来了一个生动多维的敦煌,轻松的文字和精美的手绘插图让一个遥远的敦煌与我们近距离产生了更多层次的连接。本书分为时光之美、空间之美、艺术之美与消逝之美四篇,随着翻阅慢慢领略关于敦煌的时空与积淀,将不同维度的敦煌展现在大众眼前,让读者对敦煌有个全面整体的认识。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知识读物,更是一部引导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本书用问答的体例轻松的带出丰富的信息。
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广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和莫高窟保存的艺术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每一个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应当熟悉的内容。本书在包涵敦煌学范围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绍敦煌学的论著,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索引,同时配有大量的随文图片辅助文字说明,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全书内容共十八讲,涉及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藏经洞的发现及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考古与艺术、语言文学
本书重点介绍"秦风汉韵盛世长安"展览的154件精品文物,通过对文物本身的时代、质地、尺寸、出土单位、形制特征、其他相关信息、著录等的客观陈述,给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文物信息及其所反映的秦汉长安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本书介绍了《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实施十周年以来北京地区以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考古为主的地下文物保护成果。其中第一部分回顾了该法规的出台背景、经过及影响,第二至五部分介绍了十年来北京市考 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开展的基本建设考古、科技考古 和文物保护、公众考古和主要研究成果情况。
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是一种礼制性的城市文明,它既是物象的行政规划形式,又是政治和意识的体现,构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礼制文明的显著特色。从史前时代到东汉,都城逐渐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仪中心,都城的礼制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规划形式,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丰富的礼制思想,是礼仪制度、政治制度、等级观念、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反映。 本书运用考古类型学、聚落考古等方法,结合甲骨文、金文、古代文献及考古发掘资料,对我国古代早期礼制遗存进行系统梳理,研究聚落的形成、聚落的社会形态,都市的形成、都市的社会形态,由聚落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要开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开展调查发掘,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本书依托70年来长江、黄河流域各地考古发掘出土、具有石家河风格影响的玉器,配合以相关玉文化阐释研究文章,从玉器视角呈现新石器文化脉络中的石家河元素。
《浙江矾山明矾工业遗址调查研究报告》是专注于特定地区、特定遗址类型的学术性专著,基于详尽的田野调查、历史文献耙梳与深度访谈,对以浙江矾山10千米矿脉为中心、广布浙南闽北多地的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资源现状调查与历史追溯。 本书通过脉络梳理呈现了矾山六百余年明矾生产进程与区域生产环境的变化,以采炼生产、交通运输、生活繁衍三类遗存为基本架构,探寻了以矿脉为中心的浙闽矾业文化圈的组成与结构,阐述了矾山在中国乃至世界同类遗址中的地位与价值,并对其保护发展给出建议。旨在为日益热烈的矾山明矾工业遗址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