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现象,是人们对所属文化环境的情感依归、理性评判和价值遵循,反映了特定主体对“我是谁”“我们是谁”等文化归属和身份认同的确证。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不断展开,各国交往前所未有的密切、频繁、深入,不同国家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性存在,这种全球化生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为人们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可能,但也造成了选择的困惑。在此背景下,当代文化认同的危机与重建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核心议题。本书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出发,通过考察文化认同的本质界说、历史语境
本书运用历史分期法,梳理、概括和全面阐发了马克思早、中、晚期著作中的国家理论和国家治理思想,进而系统阐释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架构和重要内容,尤其是马克思国家理论及其国家治理思想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 马克思国家理论如何超越时空局限,以什么样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指导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是本书重点突破的问题。本书从马克思国家理论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分析如何积极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
《资本论入门》是在考茨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一书基础上,由日本学者石川准十郎补充完善而得,共五编十章。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很早已被引进中国,最早由戴季陶、胡汉明翻译,并以《资本论解说》书名为中国读者所熟知,本书对大众了解资本论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考茨基作为马克思的最初追随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方面,作了许多贡献。本书对于全面系统理解《资本论》的全三卷内容,也即完整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相关思想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总结“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探索“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提出推动“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对策方案,形成立体全时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机制和传播机制,构建“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体系,形成集“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原则与方法、平台与载体、路径与机制的系统研究。成果的内容包括导论、九章和结束语。
本书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论文集,主要设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研究、世界资本主义研究等相关板块,涵盖了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者的最新13篇前沿研究论文。本书整体来看,文章内容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较高,学术规范性良好,具有学术前沿性和创新性;政治站位正确,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政治导向问题。总体上看,此书稿内容丰富扎实,是一部质量较高的的学术作品。
本书属于北京社科青年学者文库,全书共分为7章,深入阐释和分析了马克思与斯密价值理论的根本特征及其理论实质的差异,认为其突出体现在两者关于商品价值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分割等方面的理解上。全书共分为7章,对斯密与马克思价值理论从哲学基础、价值生产和价值规定理论、价值再生产理论、价值分割和价值分配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变革的当代启示进行了分析。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回应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误读,从而激发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活
本书基于历史-理论-辩论三层逻辑,将马克思零散于各著作、信件、文件等的法治认识与见解联结起来,形成了系统的、完善的马克思法治思想,尤其辩论逻辑对马克思法治的整体性、核心要义、发展走向、价值归宿等相关争论议题予以正面回应,在理论逻辑既批判又建构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法治思想的内容构成和基本观点。其创新之处在于:本书对马克思法治思想的研究既关注法又侧重治,重点探索法的国家治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法治的运行、法治的价值导向等治的问题,在方法上实现了批判与建构、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对马克思
马克思深入现实生活过程,深刻领悟人的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义,把人的感性活动表述为实践,揭示现代生活境遇中社会历史创造性占优势的实情,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以历史为原则的存在论革命,终结了近代形而上学以概念演绎为动力机制的知识论进路,让历史性突破意识“内在性”原则的思辨困局,在解答现代社会现实问题中彰显历史性的建构性质,在历史性原则高度提升并丰富存在论,开掘存在论链接社会现实的新境域,为人类克服现代性弊病铸就切实可行的精神向导和文化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已经从学术话语上升到政治话语的高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出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达到了新境界、新高度。新时代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向当今“一体化的世界”及其在百年大变局中持续演化的诸多矛盾,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持、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本研究以《文本与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
本书通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主体性、艺术性的本质规定性及支撑这些本质规定性的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科学主义、革命话语、阶级观念、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艺术人学、现实主义八大关键性范畴的梳理与论述,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生和确立的过程、内容和结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及历史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