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工具理性批判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文献阅读等研究方法,梳理出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三条主要批判路径和思想逻辑的三个基本演进阶段。 三条主要批判路径如下:一是对工具理性进行哲学式批判( 要求恢复哲学意义的原初的真善美、科学出现以后的哲学意义上的真善美,这是理性的两个发展阶段,不存在实质矛盾) ;二是对工具理性肆虐于其中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进行批判( 对失去了批判维度的单向度社会进行批判) ;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物化现象进行批判。这三个维度的批判经常互相结合但
本书披览中国先哲生死谈, 纵论各家生死观: 远自东周诸子之学, 近至清末民初新学, 单列道教和佛教, 述意撮要, 略可备知。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智慧的故事, 是先哲们谈论生死留下的。从孔子的“未知生, 焉知死”, 到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 从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到张载的“存, 吾顺事; 没, 吾宁也”; 从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在天”, 到佛教的“人生无常”……生存的意志, 死亡的超脱, 人生的奥妙, 价值的追求, 不朽的情怀, 精神的永存, 一幅生死智慧图, 知晓此岸彼
我们把从生命以及生命的存续、安康(well-being)、适应和演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探究心智本性、机能以及诸机能之间关系的观点称之为“心智的生命观”(view of mind from life)。生命的心智观认为,心智本质上是一个生命现象或有机体现象,要全面地理解心智,首先要深刻认识生命的本性。生命的根本是一个源于内部自我生产过程(新陈代谢)的自我维持体系。换言之,生命是一个处于热力学环境中的持续的动态自体平衡(homeostasis)系统,该系统的活动最终都服务于保持其自体平衡完整性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几十年来的历史表明,我们能够而且应当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当中,获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资源。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观点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播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推进,以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分离的。综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研究,而其对中国产生影响的也主要表现为对三个方面的研究。本书在
本书为河北大学红色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红色文化研究丛书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现代性的内涵大致有:批判、反思、坚持以及交往和对话。历时地看,批判现代性为了反思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为了坚持现代性,而坚持现代性为了走向交往和对话的幸福生活。共时地看,这四种内涵可以集中于某个理论家身上,如哈贝马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现代性为今日现代性的续写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它有助于人们建立和谐的生活环境。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第九卷作为其“核心卷”之一,从“潜能”和“现实”的视角探究了追寻“第一本原”的途径,集中体现了希腊哲学形而上学之思的特质。本书认为《形而上学》第九卷在论证上有统一的主题,同时这一主题也合理地内嵌于整本书的论证结构之中。将第九卷与《形而上学》其余各卷统一起来的主题是对“实体的本原”的探寻。本书通过处理涉及第九卷论证结构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来为上述观点辩护。通过解答这些问题,第九卷的论证结构及其对全书的意义将变得更为清晰和准确。
本书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2008—2023)的相关研究论文。尽管这些论文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从当前心灵哲学以及认知科学领域最常见的一种立场——物理主义/唯物主义——出发,围绕心—身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察,针对其中涉及的主要困难,给出了具体应对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对当前处理心—身问题的常见理论方案进行了全面评估,综合比较了各种常见方案的具体优劣,尝试构造了一种能够有效应对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non-reductivephysicalism)新方案,并且论证了新方案
由于人自为地化物为人,哲学发问的存在分有出世界存在与人的存在。对世界存在的发问,铺展开本体论形而上学。对人的存在发问,须立足共生存在,检讨近世以来合谋科学主义和主体主义的认识论哲学如何为狂奔的无限度生存提供认知基石和思想方法的动力,阻止以傲慢物质霸权主义为行动纲领和以绝对经济技术理性为行动原则的无限度生存的“釜底抽薪”之法,是解构科学主义和主体主义合谋的认识论哲学,构建主体间性的限度生存的认识论哲学。检索人从物在走向人在何以可能的主体条件,即心灵镜像何以在既从四面八方涌来,又敞开四通八
本书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果,将马克思的文本置于当代历史与思想语境中,从马克思思想内部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等复调线索的内在互动关系出发,着重阐述了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批判的内在关联。本书对马克思哲学三大主题的概括,既准确地提炼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体现了作者对现代历史与文化的深刻体会,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构架。本书也是作者讨论《资本论》哲学、面对当代思潮的理论基础。
本书全面分析了推理、理性和理由这三个元哲学概念的内部关联,指出它们都有真值性和实践两重内涵。格赖斯力图说明从哲学上跨越“真值性/实践”的鸿沟是可能的,进而得出一些重要的哲学结论。本书是格赖斯推理思想、逻辑观、元伦理学思想和哲学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对于格赖斯哲学与语言学思想的整体把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BR》AspectsofReasonwasoriginallypublishedinEnglishin2001.Thistranslationispublishedbyarrangementw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