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人口老龄化与数智化时代背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剖析了当前我国居家养老面临的问题,研究了居家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评价了当前居家智慧养老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出了提升居家智慧养老服务质量的政策建议,这对于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和养老产业资源、加快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我国养老服务产业、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具有较高的价值。
本书基于“个体一结构”的分析视角,聚焦于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以城镇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为研究对象,以同龄的城镇非独生子女父母为参照,采用定量的调查研究和定性的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养老方式、养老自主性、自我养老、经济保障、居住安排、生活照料、疾病护理、人际互动、精神慰藉、精神健康等维度,描述和分析了这一群体养老生活的现实样态,研究和剖析了贫困、空巢、独居、疾病、失能等特殊情况下的养老困境,试图建构缓解这一群体养老困境的多元机制。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关注。但目前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老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非常少,社区和养老机构能为老年人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也非常有限。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撰写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这将是我国第一部老年心理健康专题的蓝皮书。《报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第二部分为分报告,第三部分为专题报告。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2000年开始,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老年人生活状况抽
本书将围绕以上几个重要问题展开研究,为促进我国绿色消费发展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本书立足于我国消费崛起和人们生态环境诉求日益强烈的背景,基于环境经济学成熟理论模型和计量分析方法,刻画绿色消费的科学内涵,探究绿色消费指数变化的分解效应,检验影响绿色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对于我国绿色消费相关理论总结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从区域角度认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 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结合国家公布的宏观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位,从经济、社会、家庭、治理几个领域讨论东中西部的差异,具体而言,呈现东中西部在县域经济、土地制度实践、农业现代化、农民城市化模式、共同富裕与地区间财力、村庄社会分层、生活方式、农民收入与家庭结构、县域教育形态、集体经济实践、乡村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差异,并对为什么存在差异做了深刻剖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对策,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走神州、看变革二十大专题实践活动。本书精选此次社会实践24支获奖队伍的调研报告,内容涉及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基层民生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展现了新时代十年以来学生家乡的新变化、新发展,以及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
本书为学术专著,探讨农村留守妇女的日常生活经历,分析农村留守妇女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她们在解决困难和创造生活意义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本书首先说明了农村留守妇女积极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尽力成为好母亲、好妻子和好女儿。其次,本研究展示了农村留守妇女通过反对他人的偏见来保护自己的面子,以构建积极的生活。第三,农村留守妇女通过展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打破了以往对幸福的描述,抵消了别人对她们生活的定义。在这三个部分中,有城市经验的返乡妇女更积极地展示了她们是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城市生活的经历是
本书运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千人百村”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百姓民生状况,从基层视角和农民主体性角度反映乡村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问题,围绕乡村教育、乡村医疗和乡村养老三个焦点问题,以及与乡村社会治理和秩序密切相关的基层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等问题,结合社会学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度分析和解读。 如果仅从时间维度看,“千人百村”调查似乎时效性不强;但要是换个角度看,则有另一层和更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亦即历史的价值和参照比较的意义。该项调查数据的独到价值在于,调查样本严格按照随机抽样原理抽选出来,调查访谈对象
职业结构变迁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本书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职业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双轨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鉴于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局限性,本书构建了中国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并运用该指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性别职业结构、所有制职业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迁;本书亦对新兴职业进行了关注与职业声望分析,以期我国职业结构不断合理化,与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发展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