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从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出发,探索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其根源。当全世界对“民主”这一新奇的观念或制度仍然存在幻想、误解及恐惧时,托克维尔却以超出时代的真知灼见阐述了民主的是非利弊,将美国的社会状况、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等与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进行对比,探讨了如何以美国为参照,从本国现状出发,建成民主制度。书中所言影响深远,极具现实意义。
政党是美国政治生活和政治运作中的核心要素,深入认识美国政党政治有助于更好理解变革中的美国政治。本书分“政党和政党制度”“作为组织的政党”“选民中的政党”“政党、提名和选举”“政府中的政党”五大部分,系统介绍了美国政党的发展历程、组织和运作以及政党在各级机构及其选举中所发挥的作用。本书还通过对竞选策略和竞选手段的详细介绍,揭示了美国两党之间激烈的交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如何在选举中争取选票、美国政党如何面对来自利益集团和媒体的挑战、金钱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的重要作用等。本书内容全面、生动直观、论证清晰,
本书由英文图书What Road to Socialism? A Workers World Anthology翻译而成,收录了美国工人世界党党内知名左翼活动家的评论、演讲、会议发言等,从改革与革命、反对种族主义、工人阶级创造历史、反对压迫、国际团结等方面表达了美国工人世界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深入探讨通往社会主义的路径。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加速资本主义崩溃的紧迫问题和关键矛盾,本书从阶级、种族、性别等多个视角展示了美国工人世界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根据沃马克(Brantly Womack)提出的非对称理论,非对称关系是一个描述国家间关系的二元简化结构,该结构由“强—弱”两个行为单元组成,强国虽然在国家军事规模、经济资源以及政治动员能力等要素上占压倒性优势,对于与弱国的关系方面有强大的影响力,但是强国很难拥有彻底解决与弱国之间冲突的能力,无法单方面、一意孤行地决定双边关系的“每一个具体条款”。弱国虽然没有直接挑战强国的能力,但是拥有空间表达本国的偏好和立场,与强国形成“承认自主性换取遵从”的不对称关系模式。由于强国和弱国之间的结构
《美国民主的衰落》是“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对美国民主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力作,着重围绕“民主这样一种美好的价值为何在美国的长期实践中变得越来越衰败”这个问题,从制度设计、运行逻辑、领导力量、社会背景、国内外困局、社会期待、选民参与等多个角度对当前的美式民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客观的评价。科特勒在书中逐一考察了影响美国民主实践的14个因素,包括:选民文化素养低、投票率低、参与度低,缺乏高质量且有远见的候选人,盲目笃信美国例外主义,公众对政府的反感日益强烈,两党制僵局阻碍了必要的立法进程,金钱在
不平等是世界难题,在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性。当今美国处于金融资本主义阶段,不平等问题在这一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美国不平等问题成为透视美国资本主义困境,甚至透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困境的一个重要窗口。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深入剖析美国社会不平等的表现,认为这种不平等的产生源自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文化原因,且三方面原因相互作用,总体上使美国不平等问题呈现阶级性和种族性、总体性和多维性、极端性和关联性。本书研究认为,美国不平等将会延续并且加深,不平等加重将破坏美国国
1898年底,上海美商与传教士等共建美国中华协会,这是旅华美侨首次有组织地联合。作为新亮相的晚清政局亲历者,该会对中国问题多有特殊的见解与判断。
本书以美国印太战略及美国与印度的战略互动为基本框架,重点考察分析美国与印度海上合作的主要领域、动力来源和制约因素。本书有助于充分认识美国印太战略逻辑和美国与印度的战略互动关系,准确把握印太战略框架下美国与印度海上合作的发展态势,为思考探索中国的战略规划和风险应对提供潜在基础。
二战结束后,移民问题在美国重新泛起。从杜鲁门政府至约翰逊政府,美国社会各界就接收外来移民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和博弈,最终导致美国移民政策发生重要转变,即选择移民的基本标准从以种族和民族属性为中心到以与美国公民和永久性居民的亲属关系为基础。二战后这场围绕移民问题展开的争论及其引发的政策变革,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拉长历史视野来看,当前美国政府经济政策意味着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里根经济学所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背离,以及对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至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伟大社会纲领的回归。
其政策目标一是以劳工为中心,二是以中国为中心。其背后的政策根源在于美国国内的深刻分裂,包括经济不平等恶化、社会分化、政治极化,以及与中国的战略竞争需要。
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国际贸易规则的重构正在深刻影响各国经济战略目标的调整和实现。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强化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