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培养工程师的经济效益观念和经济评价能力为目的,系统介绍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具体包括现金流量分析、资金的时间价值、经济评价方法、投资方案比选、工程项目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公共项目的经济分析、设备更新的经济评价、价值工程等内容。
本书是对行为经济学领域主要议题全面、严谨的纵览,它对该领域的最新文献、研究、发展和争鸣进行了最新的和批判性的审视。作者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方法,将心理学、进化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纳入讨论。最后,他们考虑了“理性”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们经常沉溺于“非理性”和自我伤害行为中,以及为什么“非理性“行为有时会对我们有益。本书包含不少关于直觉推断和偏好的扩展材料,以及关于神经经济学及其应用的新材料,同时提供了适时的、全新的、高度热门的案例研究。
本书以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为指导,在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各种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作者认为本书试图打通各条崎岖小路,为生活中各种真实的场景建立丰富的多学科索引。但是,本书不试图寻找普遍规律或构建估值模型,却能在本书里建立了一个类似报价系统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经济现象的同时理解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 这本书仅仅就是建立了各种经济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些现象在金融学领域,有些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还有些在口口相传的田野调查和风言风语中,把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将其视为一场全社会参与的集
人们很多看似荒诞的经济行为,其实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起亚当·斯密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更加敏感、细腻,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儿。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本来就是经济学永恒不变的主题。行为经济学更深地洞悉了人们思维深处的奥秘,指出生活中“荒唐”决策的本质,探究非理性行为的规律。本书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揭示那些看似非理性行为背后的逻辑和理论根源。《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插图版)》插入了180多幅精美生动的漫画,更新了案例,以期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自《习惯的力量》出版以来,作者查尔斯·都希格帮助成千上万的读者通过了解习惯的运作机理,获得了切实有效改变习惯的方法,并因此让人生与事业焕然一新。《习惯的力量2》延续了作者在行为科学领域的研究,聚焦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真正高效工作、生活的选择和信息处理方式。作者总结出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原则:高效并不意味着超额工作或者拼命工作,也绝对不是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甚至牺牲个人生活。高效是一种科学,一种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刻意练习掌握的能力。通过潜心研究神经科学
如何通过对公共项目绩效进行科学测度,发现绩效生产中的薄弱环节,进而实现公共项目绩效的最大化与绩效损失的最小化,是公共项目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本书基于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PV-GPG理论),试图通过对公共项目绩效损失结构、测度、影响因素以及治理路径的研究,找寻公共价值视角下公共项目绩效损失的测度方法与改进路径。本书在理论上有助于促使公共项目绩效管理回归价值理性,推动PV-GPG理论的落地与深化,进而完善公共项目绩效评估与治理理论;在实践中有助于促使政府将公共项目的关注焦点从
本书融入了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使其更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分为7章,主要内容包括: 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及应用,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技术方案不确定性分析,技术方案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设备更新与租赁分析,价值工程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本书可作为高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等专业的基础教材,还可作为全国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参考书,以及监理单位、建设单位、
本辑主要围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选稿,着重分析在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的当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的发力点以及如何相互配合的问题。另外,稿件还从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挑战、公共治理以及制度组织等角度,讨论了当下经济面临的结构性改变。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的“经济学家行与思”一文,将他所到之处的经济发展和人文风情融于经济学家的思考,可以一窥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为学者做国际比较提供思路。
现实困境,发展瓶颈,增长无极限与资源的有限,使得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同时借助海德格尔、黑格尔等思想家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围绕绿色发展理念,从生产性存在、消费性存、技术性存在等维度,考察当下人类的生存方式,揭示其异化的根源,阐明当下人的生存方式“是什么”“为什么”“向何处去”,以从中把握人的生存方式的绿色可持续性,探索克服人类生存方式异化的实践路径,提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行动策略。
传统上反垄断执法更关注价格,而非创新。经济理论显示了价格竞争使消费者受益的方式,如供需曲线、寡头垄断模型。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这些模型于实际执行中多次碰壁。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从以价格为中心的竞争政策转向以创新为中心的竞争政策。反垄断执法应注重保护对创新的激励,维护动态而非静态的竞争机会。作者考察了市场结构、企业行为、新产品和新服务之间的理论和经验证据,分析了高科技经济的独有特征,以及为什么反垄断执法者目前使用的分析工具不能胜任评估任务。他从创新竞争的角度,讨论了肯尼斯·阿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