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民,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教授。这本书选录的是作者自1982年从事档案学教学与研究以来,近四十年间写就的具有创新性或开拓意义的论文、演讲、专题报告等成果。包括档案学研究、档案法制、档案资源建设、档案编纂开发、档案教育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凡39篇文章。这些论文有的在档案学专业顶级或一流期刊上发表,有的在全国性研讨会上演讲,有的在全国档案人员研讨班上报告。有16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档案学》全文转载,学术影响广泛。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对档案内容的一种再现叙事。长期以来,这种再现叙事的主体主要是保管档案资源的档案机构,其他社会主体一般无权参与这一再现叙事的过程。如今这一状况已有所改变,一些档案机构开始积极借助社会力量,以期更充分地开发其馆藏档案资源,如美国国家档案馆及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均发起了Citizen Archivist项目,赋予社会公众参与开发馆藏数字档案资源的权力,这改变了传统档案资源开发中的权力关系,使档案资源开发由单一话语和叙事走向多元话语和叙事。本书将此现象概括为“数字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并对
本书首先对档案资源开发与信息组织的概念进行简要概述,介绍了档案资源开发、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组织技术等;然后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档案资源的收集、鉴定、保管及信息化管理与开发等;之后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方面进行探讨,内容涵盖了基于业务规则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及专门档案管理的工作实践。
本书主要针对非结构化电子文件数据数量庞大、难以管理的特点,分析不同类型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原理和成因,并针对其特征从档案学的角度提出对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特别是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文档存储与检索的解决方案和理论创新的技术路线。著作分为8个章节,分别是1.导论,2.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形成与来源,3.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移交与接收,4.基于OS文件系统的非结构化电子文件存储与检索,5.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环境中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存储及检索,6.语义网环境下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关联与元数据管理,7.大数据环境
本书通过引入生态管理理论和思维,聚焦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管理实践,以数字档案资源价值实现为归依,着重从生态预警、生态安全、生态健康、生态服务、生态培育等方面系统探索数字档案资源生态管理体系、管理策略及其实现机制,深化数字档案资源研究内涵,创新数字档案资源管理思维,为新时期国家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先进科学技术冲击着整个世界, 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 对档案管理工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是对档案部门的档案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全新考验。档案管理的应用创新研究, 有利于保护各类档案文化资源, 优化档案业务流程, 挖掘档案增值信息, 加强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建设, 达到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的。
本书共九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言,阐述了写作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的目标、思路和框架;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是文献研究、数据调查与案例研究,从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两个方面展示出工程项目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的现状;第三部分(第四至六章),提出工程项目电子文件单轨制的基本理念与参考模型、基本目标与原则以及具备实践指导意义的管理模型;第四部分(第七至九章),针对工程项目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的快速发展提出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本书基于对档案制度具有功能性指向的规划系统这一本质的认识,对社会治理视角下其变迁过程提出具有综合解释力的多维理论分析框架。全书对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档案制度变迁建立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景式、立体式的解释框架。本书为学术著作,全书从现论上系统探讨了档案制度变迁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并对相关概念作了解释。本书从社会治理模式入手进行了档案制度变迁历程序的分析,分别讨论了统治型治理模式、管理型治理模式、服务型治理模式下的档案制度呈现,揭示了治理式与档案制度之间的伴生关系。
本书分九个部分,内容包括:绪论、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的工作内容与理论基础、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合作治理分析框架建构等。
机关档案作为机关人、财、物、事的真实记录,是机关治理的工具,是协调机关各项事务和各方面利益的凭据,是领导决策、工作查考、单位和职工维权的依据,是行使和发挥本机关职能的重要帮手,是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机关档案工作作为机关各项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一环,是机关提升行政效能、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是进行信息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自我监督、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势下,机关档案工作处在新的重要节点上,面临着重新定位、转型升级的压力,面临着从传统时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