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宋代家书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自战国到宋代的家书发展历史。在全面整理宋代家书文献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分类并概括其整体面貌。通过家书探讨宋代士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深人发掘宋代政治经济等重大事件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以及士人由此产生的应对策略。家书中的教育思想和治家理念是宋代家书的精华所在,也是家学、家教、家风的突出体现,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同时,家书还是宋代士人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个案研究,可以了解家书对学术传播所起的作用。此外,本书还分析了家书的文体特征、语言风格、
《千秋一寸心》是资深红学家、古典诗词研究家周汝昌先生撰写的一部讲解唐诗宋词的名著。所选诗词作品,并不遵循常见的“文学史模式”,而是完全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考虑到一般读者的接受水平、兴趣及作品本身的浅深难易。作者的意图,是引导读者去发现与感悟古典诗词的美,着重的是情思、笔致的深层领略。这是一部既“引人入胜”、又“渐入佳境”的著作。分为四个篇章之一 满城春色宫墙柳之二 锦瑟年华谁与度之三 为君持酒劝斜阳之四 一上高城万里愁
民国时期,天津诗社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城南诗社、冷枫诗社、玉澜词社等,这些诗社团体,既具有独立性,同时又有很多交集。很多诗词家,同时参加多个诗词社的活动,形成了百花齐放而又相互促进的繁荣景象。诗社团体的成员,也不限于天津本地,还有的来自北京、河北,乃至云贵川一带,因此,使社团客观上具有了全国的影响力。 本书通过诗社团体、文献珍存、诗坛风流、雅集之所等四个部分,对诗词团体、诗词文献、诗词作家及活动场所等进行了研究,结合民国时期的老报刊研究,还原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如城南诗社随礼的规则、城
无
经过多方努力,唐诗之路研究丛书终于问世了。
这是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组织编纂的学术丛书。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唐诗之路的研究。2019年11月在浙江新昌召开了成立大会,2020年11月又在浙江天台举办了首届年会,两次会议共收到一百六十余篇论文,对唐诗之路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研究。现在又推出唐诗之路研究丛书,旨在全面反映唐诗之路研究的高层次成果,将唐诗之路研究推向深入。
本书以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为基底,以“意象”说与“意境”理论为导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与传承问题展开论述。首先介绍了“意象”说和“意境”理论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读者了解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其次选取了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及婉约派和豪放派作家中的作品,分析了它们的艺术特征。再次从诗歌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时期的诗歌理论和词学理论对于诗歌和词作的推动作用。最后论述了古代诗词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为古典诗词的传承给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
1.《唐诗为镜照汗青(典藏版)》以唐诗为切入点,通过唐诗背后的故事,将诗词歌赋、名人典故、历史知识等串联成一张有机的大网。
2.一根主线串起全唐诗人,支线辐射上下五千年。
3.全书气势恢宏、语言幽默,通过诗词与历史映照现实与人生,令读者感同身受、不忍释卷、拍案叫绝!
4.从学龄儿童到成年人,从原本畏惧诗词与历史的人到文学历史爱好者,都能从中找到兴趣点。
本书从咏史意识、题材选择、社会风气、创作传统、写作技巧、文体互动等角度对中古咏史诗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重点分析了中古咏史诗的两大主题——士人主题和女性主题,深入分析了这两大主题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两类主题在发展中不断拓展流变过程。同时,本书还注意到中古咏史题材的发展与其他题材存在着不同的互动关系,并着重讨论了述德、赠答、怀古、边塞、宫怨等题材和咏史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书包括民间之情的触动:汪曾祺民间审美立场的形成;民间之象的描绘:汪曾祺小说的叙事艺术;民间之体的创建:汪曾祺小说的文体建构;民间之文的对话:汪曾祺“戏曲-小说”创作沟通等内容。
本书从比较文学视域出发,从文学类型学比较研究切入,选取“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和“西方讽刺幽默小说”展开比较研究,力图兼顾“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翻译研究”和“变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