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一部中国当代文学评论集, 作者采用当下较流行的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选取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七部典型小说代表作, 分别为茹志娟《百合花》、宗璞《红豆》、萧平《三月雪》、梁斌《红旗谱》、阿城《棋王》、莫言《红高粱》、郝景芳《北京折叠》, 进行文本细读, 分析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等美学特征与特质, 思考这些小说的时代精神、主流文学观念等在当下文学、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力求体现出一些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 展示文学的存在价值和本质内涵。除此之外, 本书还对萧平的所有小说作品进行
本书以21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地方为研究视角,采用个案剖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城市、乡村、边地三个维度入手,分析新世纪长篇小说地方书写的特质,并指出这一书写中作家在题材选择、主题呈现、审美追求、艺术形式等方面表现出的诸多文学新特点。在对研究对象整体观照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新世纪长篇小说地方书写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强调艺术教学的差异性,一方面是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发展。因此,不同于大多数教材偏重于一般知识、技能与规律的讲解,本书侧重于图画书创作思维的引导与个性呈现。在讲解创作要素、分享创作经验的同时,尝试呈现多人参与的课堂形式:讨论、交流、碰撞……力求呈现多元化及丰富、翔实而完整的创作过程。
该书共分九个章节,分别为对联知识、帝后手笔、名人名对、民间巧思、佛寺联迹、名祠名联、婚寿贺赠、哀挽追悼、老字号联。对联是我国汉语言文学所独有的一种文艺形式,是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完美典范。它上可以入帝王殿阁,下可以进平民陋室,无贵贱,无尊卑。本书为我们展示了对联及其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作品的背景和渊源,帮我们理解作品,感悟其深刻内涵,达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境界。对联故事虽小,却引人入胜,值得细细品读。
本书以农历月历时间为主线,配合二十四节气时序,再辅以月圆月缺、创作时间、诗词意境、朝代顺序等进行统筹编排,选取360经典诗词进行分析欣赏。古诗词与日历巧妙应对。全书分为十二个月,应时应景,每日一。以便读者在春风夏雨、秋月冬雪中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韵律之美。本册为冬。
本书以宋诗在北美的跨文化传播为考察对象,以学术史梳理、话语分析为基本视角,以北美汉学界的宋诗研究成果之发展史、研究领域、主要特征、研究方法为论域,通过对大量散见于专著、学位论文、期刊中的英文文献进行搜罗、整理与研究,深入全面呈现北美汉学界宋诗研究的基本概况、传播规律、研究范式、名家名著,并揭示其对当下中国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借鉴意义。北美汉学界主要从宋诗类别、宋诗“自我”、宋诗“因革”、宋诗与政治、宋诗与佛道关系五个方面予以探讨,呈现出鲜明的研究特色,即强调还原历史文化语境、擅长中西比较
本书分为“经典宣州”“水墨诗心”“世情烟火”“宦海钩沉”等七辑。全书围绕与宣城相关的唐诗宋词追寻历史文化的内涵,以李白、杜牧等历史上的著名文人与宣州的故事呈现宣州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文化底蕴等。书稿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美绝伦的画面、生动活泼的故事,将唐宋文人笔下的宣州、历史上的宣州展现出来,深入挖掘和展示了宣州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论集由曹顺庆教授从教四十年来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共同撰写,通过学生就读期间的实际体验及其以后的学术成长和学术成就经历,以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案例来总结曹顺庆教授学术传承与文史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实践与教改经验。本论集分别从文明传承与中华文化学习、文明互鉴与中西学术融通、学术路径与学术创新、人格养成与学术志向、自强不息与学术贡献等不同层面,全方位总结曹顺庆教授从教四十年来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成果,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教学改革经验。
六朝以来,佛教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人士所接受,其所承载的佛教文化亦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突出表现为在志怪小说中衍生出以“称道灵异”为主旨的佛教灵验类小说。然而,作为唐前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佛教灵验类小说在以往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中却相对薄弱。本书通过史学、宗教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和沟通,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六朝佛教灵验类小说,紧紧围绕《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从分析个案入手,具体论述这类小说生成的历史语境、文体特征、美学意蕴、成书过程,探讨此类小说与佛教信仰、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归纳了此类小
21世纪前后,中国社会处于现代转型不断加速的关键时期,全球化、市场化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中国乡村。中国乡村成为多种文化碰撞融合之地,乡村日常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中国乡土小说创作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生长出与众不同的、令人兴奋的新的特质。《新世纪乡土小说日常生活书写的“常”与“变”》在日常生活空间转变的背景下,从乡村土地、乡村风俗、权力书写、伦理关系四个方面对新世纪乡土小说创作的“常”与“变”进行整体性研究,阐释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文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