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东的诗》是蓝星诗库·典藏版丛书中的一种。诗集所选作品一部分为其写作四十年来精选的九十七首短诗,另一部分为三组连行诗篇。陈东东的诗歌富于音乐美与幻想性,在写作中回归古典文学传统,语言精美。陈东东曾获第17届华语文学传媒奖(2019)年度诗人奖,是1980年代以来当代卓越的汉语诗人代表,近年的作品如《宇航诗》《南游记》《北京人》《酒狂》等,诗艺精湛而又富于思想,创造力非凡,堪称经典。
蓝星诗库丛书创立于1998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重要的图书品牌
《欧阳江河的诗》是蓝星诗库·典藏版丛书中的一种。诗集精选诗人198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汉英之间》《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玻璃工厂》《后的幻象》《关于市场经济的虚构笔记》《凤凰》等。欧阳江河的诗歌写作强调思辨上的奇崛复杂及语言上的异质混成,强调个人经验与公共现实的深度联系。他的诗作为当代诗歌史献上了不可复制的玄学叙事范本,内在地启动了少数优秀诗人通向语言高级机密腹地的写作。
蓝星诗库丛书创立于1998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重要的图
本书以“当代气象, 多元风格, 纯粹品质”为宗旨, 精选上一季度发表在全国知名文学刊物和作品集中的诗文, 如《作家》《十月》《诗刊》《星星》《青春》等。本书收录的诗人有李德武、曲青春、田凌云、姚辉、李继豪等, 注目于当下比较活跃、成熟的一线诗人, 他们在诗歌现场有比较大的影响力, 创作丰富有活力。本书诗文题材丰富, 风格多样, 兼收并蓄, 多角度地展现了当下诗歌创作与批评理论的创作实绩, 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本书收录诗人五年来陆陆续续发表的240余首诗, 分为9个小辑。第1-4辑主题是“自然”, 诗人在四季的更迭里与万物进行灵魂的对话。第5-7辑主题是“生活”, 于平凡中捕捉生命的光影, 于琐碎中寻觅生存的意义。第8辑偏重于哲思, 是诗人对时间与生命的叩问, 是对当下本真的思索。第9辑为儿童诗, 充满童真、童趣。全书从不同维度出发, 展现出诗人个体生命的深刻感悟, 也展现出其宽阔的视野、理性的智慧和持续的人文关怀。
本书内容包括:虫珀、爱一物,请爱全部、法门寺指骨舍利、不是那种鸟、青海湖、宿州观油菜花落、曾经一个人行走、第一场雪、一米阳光、对峙、温州海岸、过海边、大理春天等。
本书全书分为“阳光”“雨荷”两个篇章。“阳光”篇收录现代诗歌作品,诗歌主题包括自然风光、乡村生活、父母之爱、手足之情等,风格灿烂明媚,平淡中蕴藏着深情。“雨荷”篇是关于诗作的随笔小品,内容主题贯穿作者童年、少女时代、步入婚姻等时期,是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平凡生活的记录,也是对亲情、友情、爱情做出的最好诠释,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本书系作者形成新古典主义诗观与艺术自觉后沉潜十年之创作与诗论合集, 即试图为古典诗词注入现当代性而凿穿古今、贯通中西、兼容科技人文、究际天人分合并拾阶源于自然、融汇自然、创造自然三大境界之探索; 其中理论部分为新古典主义诗歌宣言及四篇诗论 (总论、宗旨论、定位论、创作论); 创作实践分三部呈现: 一是诗人画像, 是作者工作、生活与创作的全景记录; 二是诗脉盘桓, 是作者研究诗史诗论, 遍访历代诗人故居谪地, 读完每位传记与选集后的创作; 三是自辟宇宙, 是作者试图截断众流、开宗立派之尝
本书是由著名诗歌评论和研究专家骆寒超、骆苡主编的诗歌及评论集, 精心收录了大量当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思想健康,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下这个伟大时代的风貌, 催人奋进。本书还特意邀请了国内著名的诗歌评论家对有代表性的诗人和诗歌作品进行评论, 并且围绕现代诗歌创作, 从理论高度给予深入的探讨。本书出版的目的旨在响应习总书记关于“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的号召, 为广大读者、诗歌创作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严肃而有效
逢临盛世,京城新竟陵诗派衔使命、勇担当,高扬文化自信,歌颂伟大复兴。以笔为帚,化墨为雨,抒黄河清、写江山绿、洗放天青。崇尚性灵,意极韵致,理遵格律,境界为先,探源风雅颂,尊奉赋比兴。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诗之隐逸者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诗之君子者也。庙堂江湖,同忧同乐;嘤其鸣也,寻其友声;以诗会友,以友辅仁;咏对唱和。老凤清声鸣大雅,古邦新命颂韶年。同仁共襄定期结集出版《新竟陵诗派丛书》,据诗为心,以酬故国、以报桑梓、以飨读者。此为第二集,录诗词二百余首。
根据中共中央“全民阅读,传承文化传统”的号召,我们策划推出“部编语文教材配套阅读”丛书,邀请著名学府的优秀语文教师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面对名著无从下手的阅读困难,引导家长和孩子根据书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旨在借助“亲子共读”的方式来实现青少年读者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同时,促进家长重新将阅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实现全民族终身读书、终身学习的理想目标。《四世同堂》是本套书其中之一,由北京八中毛炜炜老师指导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