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学术论著,主要研究探讨 “七月诗派”诗学的形成与建构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七月诗派”诗学的内涵、理论形态、价值取向也进行了界定与梳理。并且将“七月诗派”诗学与同时代的“延安诗派”诗学、“九叶诗派”诗学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分析各诗派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理论传承、文艺价值等方面,更加明晰了“七月诗派”诗学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中的定位、贡献与价值,并介绍了包括“七月诗派”诗学在内的中国现代诗歌对当代诗歌的影响和启迪。
中国诗学的缘事理论研究包括范畴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部分。缘事理论的基本范畴是“事”基本概念是“缘事”。从缘事的角度看,诗歌就是源于事感、形于事象、成于事境的。缘事理论研究主要探讨诗与事的发生、创作、流变、审美及批评等一系列诗学问题,继而形成了缘事发生论、缘事发展论、缘事创作论、缘事诗体论、缘事诗法论和缘事诗评论的体系结构。应用研究主要通过个案分析将缘事理论应用于当下的诗歌创作与批评、诗学建构与比较、诗学文化与诗学史重建等领域,从而使中国诗歌与诗学能古今通变、中外融合发展。
《宣讲有道:晚清宣讲小说的伦理叙事》聚焦于晚清宣讲小说,考察故事作为案证所宣传的家庭伦理、乡族伦理、职分伦理和生态伦理;结合晚清宣讲小说的口头性传统,进一步分析说一听场域中叙事视角、叙事干预、地方性故事、方言格言的伦理功能,以及宣讲的仪式化、语言与结构的程序化、情节与主题的重复性等所体现的伦理追求,对晚清宣讲小说的伦理叙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书是作者继《故事法则》之后, 以古今中外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为实例, 讨论具体案例中故事学发生原理、运作机制的专著。内容包括《西王母形象变迁与“层累造史”的减法问题》《织女的身世、容貌与婚姻》《梁祝故事是怎样结尾的》《刘三姐传歌路线》《端午的恶日传说与辟邪法门》等。
本书是一部读诗札记。作者从诗话与史话的角度,品读中国近现代人物的经典诗篇,感知时代先贤的理想情操,体味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引导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读书、读诗、读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定文化自信,书写无愧时代的灿烂篇章。
本书是一部以现代新诗的形体格式创作和诵读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社现代汉语新格律朗诵诗的诗歌理论探索著作。独辟蹊径地在诗学、诗艺与审美体验三者之间,尝试建立起具有现代韵律与格律,又能朗朗上口,适合于集体朗诵与表演的现代汉语新格律的诗学理论的三维立体世界。书中提出新的诗歌主张:诗歌是显示人类生命探求进程的情智化的创造活动,是展示理想化的以感性型态为主的精神世界的语言创造艺术。现代汉语宽体新格律朗诵诗的基本诗学要素是:立足于整篇诗歌的整体布局,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句法组合方式,采用每行或跳行押韵,构成整
本书以澹归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澹归留世《徧行堂集》展开,对诗歌中涉及的清初政治经济、世况民情、佛理禅派,以及岭南仕宦士民、山水名胜、风俗人情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诗纪史、以诗证史、以诗补史,展现澹归诗歌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对澹归诗歌特色进行归纳总结,呈现其作为士大夫、有节遗民、出世诗僧或凡夫俗子等多重角色的人生。
本书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苏辙的《春秋集解》与《诗集传》置于整个经学发展史中,通过与汉唐宋明经学的对比,集中考察了二书的解经方法与阐释特点,揭示了苏辙在建立经学研究新体系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对后世经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全书九章,上编考述了苏辙《春秋》学著作、苏辙《春秋集解》的解经特点、苏辙《春秋集解》的历史观、苏辙对啖氏师徒春秋学思想的继承发展、与朱熹《春秋》学思想异同比较,下编考述了苏辙的《诗经》学著作、苏辙治《诗经》的文化背景、苏辙《诗集传》的解诗特点、苏辙对朱熹《诗经》学的影
本书以晚清民国时期的侦探小说为研究对象,借助类型文学研究、翻译研究、文化研究等多种思路与方法,重点关注晚清民国侦探小说中的正义想象、都市书写、理性迷思与类型演变等问题,并进一步述及传统与现代、翻译与创作、文学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辩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