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拟撰写的公司法实务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凝聚了作者近十年研习公司法理论及实践的经验。本书采用专题形式,所涉内容基本涵盖了公司法诉讼实务的精髓。本书的目的是讲清楚现行公司法诉讼裁判规则,引领读者在繁复的公司法规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路径。基于以上目的,本书在体例及内容上均有所创新:(1)体例上:打破一惯按照案由进行编写的方式,按公司成立、运作及解散的顺序撰写,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以常见或前沿的纠纷为重点,归纳出18个专题;每个专题采用论述加案例的形式,体系完
本书分为“工作与学习”“诗与远方”“感悟与自省”三个部分,分别记录了作者在藏期间提供的法律援助工作与自身的学习、工作之余饱览西藏风光的见闻和对工作和生活的一些反思与感悟。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推进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强大动力,是实现公正司法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的现实需要。目前,中国法院全面推动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为更好总结智慧法院建设经验、聚焦问题所在、推广宣传应用、客观评估成效,我们在从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研究法院信息化的工作发展、前沿科技,并从实证的角度剖析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以科学的指标体系对信息化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本书论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时代司法工作和司法改革的基本理念。新时代司法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尊重司法规律,坚持严格执法,推进公正司法,防治司法腐败。新时代司法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加强党对司法的领导,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构建阳光司法机制,处理好媒体与司法的关系。
本书是笔者在基层一线从事刑事检察工作十余年的经验总结。全书共三章。第一章“检察官的司法理念——法、理、情的融合”,结合大量鲜活的案例,阐释了刑事检察办案一线检察官对法、理、情的思考和实践。第二章“检察官的初心——司法为民”,讲述了一线检察官如何通过检察办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第三章“检察官的态度——拒绝平庸”,分析了当前基层检察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一线检察工作实践提出了改进建议。
文明行为促进立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法治轨道的重要议题。本书将从理论研究、历史考察、比较研究、规范分析等多个视角与层次对文明行为促进立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本书拟分六章,分别阐释和论述文明行为法律规制的法理逻辑、文明行为促进立法的模式与特点、文明行为促进立法在地方立法中的地位与意义、文明行为促进立法的实践考察及分析、文明行为促进立法的法律文化本土资源和以盘锦市文明行为促进立法为例的个案研究。
本书将在广泛搜集、整理法制与法律文化资料的基础上,对陇上法制与法律文化进行综合与梳理,主要分上古、中古、近现代、当代、专论四大部分,对陇上法制与法文化的源头以及历朝历代立法与典章制度、法律人物与著作等进行述评,并对敦煌法律文化、丝绸之路法律文化等,特别是对南梁政府红色法律文与马锡五审判方式等进行重点研究,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弘扬红色法律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提升我国区域法制建设做出贡献。
本书充分利用清初档案,并结合《大清历朝实录》《钦定大清会典》等文献,细致梳理了清朝前期,尤其是顺治朝(1644-1661)的法制变迁,深入分析了明清易代过程中明朝制度与满洲制度的碰撞与融合。清朝法制经历了从二元到一元的转变:多尔衮推行满汉分治的二元法律制度,既为汉人沿用明制,又为满人保留满洲制度;顺治帝在掌权后推行满汉一元化的法律体制,使满人和汉人都适用《大清律》。顺治帝确立的满汉一元化法律体制,奠定了清朝法律制度的根基。
《知识产权那些事》一书以专利、商标为例,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并介绍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及分析利用的有关内容,意在帮助企业管理人员、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快速了解专利等知识产权知识。
本书的中心议题是:在功利主义难以成为攻击性紧急避险正当化依据的情况下,社会连带义务能否担此重任?此理论能否与我国现有的条文相吻合?能否得到我国社会的赞同?如果能,又如何将之融入我国法律体系并运用至具体案件的解释当中?本书在深入研究德日刑法教义学关于攻击性紧急避险正当化依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关于紧急避险的立法、司法与理论,围绕攻击性紧急避险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攻击性紧急避险的正当化依据、攻击性紧急避险的范围、攻击性紧急避险的民事责任、对生命的攻击性紧急避险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而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