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专注于对中国县域经济形势、县域竞争力状况和县域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和动态跟踪监测。本书重点对县域类型划分、县域发展态势、县域城镇化差异和县域传统产业升级等问题展开研究,探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可能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县域经济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通过改善县域竞争地位促进县域城镇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球化这三只”灰犀牛“已经到来,因此,着眼于局部的精致分析已不能令人满足,当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通论”。
新格局下全球经济治理面临四大新特征,一是全球经济治理的机制正在从一中心向多元化转变,二是全球经济治理的范围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三是全球经济治理的规制开始从国际向国内延伸,四是全球经济治理的西方模式和中国模式从碰撞、对话、互动趋向磨合。本书结合以上背景和趋势,讨论、分析了2021-2022年的世界经济形势,以及未来一两年世界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侧重分析了几个大经济体如中国、美国、欧盟、东盟、日韩、俄罗斯的发展状况,在这基础上,预测今后的世界经济走势。
本书以区域贸易协定深化与亚太价值链重塑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全面考察亚太地区区域贸易协定深化与亚太价值链重塑的演变历程基础上,从亚太价值链的合作模式重塑和分工模式重塑两个维度,系统研究区域贸易协定深化对亚太价值链重塑的影响效应。鉴于当前全球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本书还研究了区域数字贸易规则深化对亚太数字价值链合作及合作模式重塑的影响。最后就“印太经济框架”下亚太价值链重塑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本书对于中国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和深度参与亚太价值链分工具有一定的理
在这本书中,希克斯不仅涉及整个世界,而且囊括了整个人类历史,在经济史理论上首次全面论述了市场经济,包括理论和历史,习俗和计划,市场的兴起,城邦和殖民地,货币、法律和信用,君主的财源,农业的商业化,劳动力市场,工业革命等章节。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解释市场的起源、出现、发展以及商业的进化,揭示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
本书分为十六章, 其中, 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理论基础和方法的研究, 主要阐述国内外经济安全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构建经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并比较分析我国周边国家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分析它们对经济安全的影响。第五章至第七章在理论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这些国家产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针对这些国家的产业安全进行实证评价, 并分析了产业安全的合作机制。第八章至第十章主要是针对这些国家的金融安全现状及合作机制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影响其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 并构建计量模型对金融安全进行实证评价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现阶段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金融支撑,以及对内产业发展战略和对外贸易升级战略之间紧密联系相互牵动。本书从各领域之间的结构化关系出发,基于经典的宏观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全球价值链分工、国际金融理论以及新结构经济学等中国原创理论。与时俱进地剖析新形势新特征,为中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贡献智慧。
在当前中国经济向高质量阶段迈进的过程中,收入分配改革与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与经济转型、双循环与新发展战略、大城市群与新型城市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决定中国经济走向的核心战略。就以上五大战略,本书汇集了来自经济金融领域学界与业界、决策层与监管层专家的思想精华,系统分析当前五大战略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并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还重点揭示五大战略之间的系统性与相关性,兼具思想性与理论性、专业性与可读性,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交叉研究与互动,也有助于大众读者理解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创新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集成,聚焦创新发展研究的经济学意义和具体实践。本书立足于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介绍了进行创新发展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学意义,主要围绕创新发展与宏观经济学核心议题(经济增长与商业周期)的关系展开论述:基于经济学原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分析了科学、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以及将科学、技术、创新注入经济体系的途径;围绕产业创新发展现代金融与创新发展创新与城市发展等几个议题,以实证方式对国内外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针对宏观创新发展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动,科技自立自强影响着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政策是辅助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本书所关注的便是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在促进企业高质量创新中的作用。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科技创新政策篇,主要聚焦科技创新政策的梳理。包括发达国家创新政策概览、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发展历程、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梳理、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重点区域(北京市)和重点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文本分析。下篇为机制探索篇,采用六个实证研究,探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