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愿景,梳理了国际绿色金融的发展实践与经验启示,阐述了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的政策体系、模式路径与实践策略,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证券、绿色保险、转型金融、碳交易、碳金融、可持续金融、ESG投资等各细分领域的绿色金融实践路径与发展趋势,揭示了“双碳”愿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应如何赋能经济社会实现低碳转型,指导传统金融业应时而变、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本书围绕金融资源错配这一主题, 主要研究两大问题: (1) 我国金融资源错配的形成机理, 包括内在形成机理和外在形成机理; (2) 金融资源错配的效应分析。在这部分, 本书分别从行业间金融资源错配的效应以及企业间金融资源错配的效应展开研究。针对于行业间金融资源错配的效应, 主要探究了金融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减损效应。
发展金融科技,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发展方式,筑牢金融安全防线,进一步增强金融核心竞争力。《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报告(2023)》由总报告和专题报告构成。总报告重点梳理了2022年金融科技领域的十大政策和十大事件,评价了中国13个区域和59个城市金融科技的总体发展,从技术赛道和应用赛道双维度分析了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主要特征,并重点分析了成渝地区的金融科技发展状况。专题报告共有两个,分别为“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园区综合评价报告”和“中国消费信贷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本书分析了金融开放的内涵、原则、测度等核心概念,梳理了国内外金融开放相关的理论和文献,回顾了我国金融开放历程及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对比世界部分国家金融开放过程,结合新阶段的时代特征,总结了适合我国金融高质量对外开放的经验,提出了新阶段推动金融开放向高水平、纵深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书首先对影子银行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影子银行业务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特点,并对其发展模式、规模测度等进行了分析。进而以我国A股3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使用其2010-2019年的年度面板数据,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及其治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及其风险治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信托行业研究报告》已连续十一年出版,本书为读者呈现信托行业在2022年的发展历程,立足当前行业转型蝶变期,通过国内外行业对比研究,着重笔墨深入研究资产管理信托和资产服务信托重点领域转型之路,以期对解决行业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难点有所启发。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行业研究”是对信托行业2022年发展状况的系统性研究;第二部分“转型研究”着重探讨差异化资产管理、家庭信托、财富管理“账户服务体系”建设、C-REITs、J-REITs等转型发展热点和行业前沿问题;第三部分“专题研究”以“
本书基于跨国公司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视角,旨在从更为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切入研究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OFDI)风险不确定性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边界条件。 从理论层面看,本书区分跨国公司战略决策者为个体(CEO管理认知异质性)和团队(TMT管理认知新裂带)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个体、个体和团队交互对跨国公司OFDI风险不确定性区位选择的不同影响及适用的情境因素,选择中国“一带一路”跨国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高阶理论、印记理论和群体断袭带理论,构建并实证检验了“被中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23)》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年度报告的第11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支付清算行业与市场的发展状况,充分把握国内外支付清算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演进,深入发掘支付清算相关变量与宏观经济、金融及政策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动态跟踪国内外支付清算研究的理论前沿。报告致力于为支付清算行业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支付清算组织和金融机构的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材料,为支付清
亲历者的真实视角 见证人的真情讲述 风云际会的改革岁月 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 本书用讲述大事件背后的小故事的形式,记录上海金融改革中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的观察和感受,回顾上海金融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梳理跌宕起伏的上海金融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历史脉络。与波澜壮阔的上海金融改革四十年的历程相比,本书只是提供了一个微观、甚至个人化的视角,远不足以概括这一伟大进程的全貌。我们记录他们的心路历程,只是想说明,成就任何一项伟业,都需要无数人的智慧、勇气和担当。
本书对2015-2022年中国农业信贷担保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采用政策性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绩效双重目标评价方法,对中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运行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