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散文集。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我曾钟爱的草木光阴》追忆故地故景故事,饱含作者对家乡风物和童年往昔的深情;第二辑《我曾路过的那程风景》回望了他曾留下清晰足迹的那些城市、草原和小镇,质朴无华的记述流露出朴素自然的情感;第三辑《我曾遇见那样的自己》仿佛拓印出一张张不同身份的作者小像,他们是矿工,是农民,是记者,是期刊主编,也是作家;第四辑《曾感动我的那些人和故事》有对母亲的怀念,有对朋友的叹惋,也有对人生导师的感恩。
本书是齐帆齐商学院写作营的学员们所写的散文随笔合集,主要用文字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心路历程和成长变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亲情、友情等,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本书内容包括:家族往事;不开就不落;站台重影;少年游;与新华书店有关的日子;秋天的早晨;生命的香气;绿儿;五月的范家渊;范家渊的晚秋;孤屋;茵的村庄;路口;走失的鱼卵;捡来的种子;泉城深处;洋码头;水的脚印;纸上留痕等。
本书共分四辑:第一辑“暮色”系列,通过“我”身边的亲人正在经历的一些事,折射普通人的暮年状态,表现年老之后面对的人生境遇;第二辑“尘光”系列,呈现代际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外物之间的微妙复杂纠葛,真实流露受到各种考验的人心中那小小的狡黠和莹莹的光亮;第三辑“念动”系列,让每一个人在相近的故事里审视自己的生活,陷入深沉的反思,如同被重锤捶中胸口,声音钝感沉闷而长久有力;第四辑“风流”系列,写乡村、童年,在对故乡的凝视及生命的回溯中寻找自己成长的轨迹。
《千帆过尽》是一部关于鄱阳湖前世今生变迁的散文集。在古代农耕文明时代,鄱阳湖曾叫“彭蠡湖”,一度成为江西山水地理和地缘地理的代名词.在古代绘制的《帝嚳九洲图》《唐一行山河两戒图》《天象分野图》和《中国三大干图》中,“彭蠡”二字非常引人瞩目,让人不可忽视。本书从“彭蠡”这个点切入。围绕鄱阳湖的“源头”“通道”“迁徙”“渔家”“绝唱”“兵家”“鹤乡”“风情”“裂变”“汇流”娓娓道来,构成一个烟波浩淼的大湖印象。湖中走动的人和事,都与这个生命湖泊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每年出湖水量
全书共六章,230千字。“找回的记忆”呈现了作者从拾柴、拾粪、打草、捡红小豆等农村琐事中捡拾到的童年记忆;“岁月随想”描述了一个农村青年从上海河、整地等劳动岁月中获得的担当与作为;“军营轶事”从一张便条、一次立功、一卡车花椒中再现了作者入川从军的青春岁月;“故里情怀”则记录了作者退役还乡、自主创业的足迹和对故乡的深沉情怀;“我的专家之路”聚焦作者勤奋向学,研读医典,最终应邀现身医学论坛并被授予省市及全国风湿病、中医药学会联盟要职的“专家之路”。
用丹妮姐的话来说,这本书是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实际上,全书的内容构成部分,与书里面所讲述的故事,以及丹妮姐通过故事来传递的价值,也的确像是给读者的一份礼物,不管是之于女性,还是之于男性。 全书由四个章节部分组成,分别是:一点旧、一点新、一点甜和一点苦。苦对应甜,旧对应新。而这四个章节部分里所讲述的故事,实际上也正式绝大多数人所会经历的人生,挥别旧的,迎来新的,遭遇苦的,才有后面的甘甜。 全书透过丹妮姐的个人成长经历,家庭故事,婚恋情感,事业梦醒这些个关键词,温柔动人的讲述了一个女人
本书内容包括:父亲、你是一匹疯马,穿过我的日子、汤姆、带鱼1968、他叫老太婆、第一个离别者、茅总的宴请、善增,善增、在乌什、应届生包老师、江西来的义烈、会长建秋、李公公、嬷嬷宿舍、南迦巴瓦峰下等。
《天坛新六十记》并不是一本介绍天坛历史或书写天坛风景的导览之书,而是作者在天坛所见所闻所画所遇所思所忆的拾穗小札,是一本个人片段式、短制式的即兴随感。作者借在天坛写生的机会,贴近公园里普通百姓、平凡草木,以细致温润的笔触、真挚素朴的文字,将来往于此的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人生际遇,一一记录,凡俗尘世,家长里短,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构成一幅当下市民生活百态图。本书以古老的天坛为背景,书写鲜活的人事,长青的松柏与热闹的歌舞、斑驳的树影与交错的人影重叠映照,包蕴着四季更替岁月变迁中的人情冷暖和人间
全书由五个部分,即“乡情篇”“风光篇”“情感篇”“感悟篇”“节气篇”组成,收录了作者散文作品100余篇,约300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