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电动汽车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振兴我国汽车工业。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及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背景下,电动汽车还被赋予了配合电力系统削峰填谷、以车网融合模式协助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的新历史使命。本书针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与车网融合模式的政策体系进行系统性研究,涵盖推广应用与车网融合两部分内容,研究范围包括既有政策效果评估、消费者购车偏好、补贴取消后替代政策设计、车网融合政策体系转型路径与政策工具设计。每章内容都包含政策意义与建议,为我国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中的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市场保有量破千万,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首次超过30%,成为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与之配套的动力电池产业实现大幅提升,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294.6GWh,同比增长90.7%,占全球总装机量的56.9%。当前,动力电池行业继续沿着高比能量、高安全两个方向创新发展,同时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引导下,愈加重视动力电池退役后的回收与利用,重点探索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23)》紧
本书系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深度思考撰写,目的在于梳理中国新能源汽车20余年发展历程的脉络,介绍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过程与落实结果,总结汽车企业竞争力升降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汽车强国建设的基本路径,探讨全球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书重点回答了业界关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新能源汽车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发展道路?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国汽车行业管理部门和各类汽车企业在汽车产业的大变革中做了怎样的努力、克服了什么样的困难?有哪些
本书综合运用生态学理论、 协同理论、 博弈论等科学理论, 对智能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进行了深入研究, 分析了智能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及功能, 论述了智能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 治理机制及发展模式, 构建了智能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模型并提出了提升智能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的对策建议, 以期从生态系统的新视角寻求提高我国智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本书对新常态下中国电力消费出现的新的特征进行了系统解析,重点包括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特征、电力消费的年均增速放缓特征、电力消费强度的省际差异化特征、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新常态变化的中国电力消费预测的LEAP模型。
本书针对可再生能源电价机制形成机理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和开拓性研究,并对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了拓展和探索,研究内容具有挑战性,研究方法和手段具有创新性。 本书的系列研究成果不仅提出和解决了可再生能源电价机制的一些核心问题,也为相关激励、补贴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具有重要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科学意义。
本书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思路,构建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理论模型,采取非参数随机前沿方法,从双向融合视角测度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发现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识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影响效应,提出微观视角的融合模式和宏观视角的融合政策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重要性已经形成理论共识,但数字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融合过程、融合动力、融合价值等一系列理论问
“互联网+”是推进大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本书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互联网+”这一全新的分析视角,遵循“理论——实证——政策”的逻辑理路,对“互联网+”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尤其是“互联网+”的驱动机理、多元效应、推进路径以及政策体系等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首先,在对本书的关键概念、已有研究、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全球互联网创新和制造业变革的大势,对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的世界维度和中国事实进行深入考察和比较分析,并对中国制造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型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选择将非核心业务全部或者部分外包,而将更多精力倾注在自身核心业务方面,以达到提高软件产品质量、缩短开发时间、节约开发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我国凭借软件人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市场活跃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软件外包市场中重要的承接地。软件外包项目团队作为跨地域、跨组织、跨部门的分布式知识型团队,具有知识型和虚拟性的双重特点。本书从交互记忆、社会认知、社会网络视角出发,进行基于社会认知的软件外包项目绩效研究、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以及App
本书从生产原理、资源效率性理论、价值创造理论、人本性理论出发,揭示精益制造的内在原理和运作机制,解析了精益制造的功能、结构、过程及要素配置策略,全剖析了精益制造的体系化运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自发展性特点,确立了精益性对智能制造系统构建的前提依据和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