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尝试打造成为大学生进入学术写作门槛的通识读本。由复旦大学一批中青年学者担纲撰写,全书分为学术论文写作入门、互联网时代的学术阅读和文献管理、学术写作与个人知识、文学论文的几种常见形式、从读书笔记到论文写作、学术史回顾的写法、通识课程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学术论文选题策略与写作技巧、参考文献的正文引用与文后整理等若干专题,帮助大学生直观、系统、可操作地掌握学术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范,顺利适应大学的学术写作要求,乃至引领他们更好地进入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领域,为中国学术的有序积累、交流、发展与创新起
本书聚焦自主课堂构建理论和课堂案例分析,理论部分包含专家和学者们的教育智慧、校长的办学理念,案例部分汇集了践行自主教育理念的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科教育专家的课堂构建策略和反思性实践感悟。
写给中学生及其家长的一本书。指导中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优秀成功、富于创造力的人。书中所讲的十二金法则,包括积极法则,兴趣法则,自信法则,微笑法则,专心法则,培养超常的观察力、记忆力法则,打开创造性思维法则,健康自在法则,行动至上法则,等等,并从实际案例出发,教会中学生全方位塑造自己,步入成功人生。这些法则对于中小学生、大学生乃至成年人都同样适用。
本书由绪论、学生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六部分组成,系统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成果。 在对上一版内容进行删减增补的基础上,本次修订重点增加了知识导图、微课视频、知识拓展等内容,旨在帮助学习者进一步构建学科体系、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习渠道、夯实知识基础,同时,本次修订关联了教师资格考试中的核心知识点与技能点,结合大量案例阐释了这些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师为画己者容,生为己画者慧。本书以发生在教室中的故事为基础,以学生给老师所画的画像为引子,记录了学校教育中发生的各种故事。本书特点如下: 1.形式新型:学生的画作内容皆为课堂上发生的趣事,老师则以画作内容为引子真实地记录与之相关的教育故事,探索教育的真谛; 2.精神可嘉:学生立志为老师画1000幅画,老师决心为学生换1000套衣服,并相互陪伴,以日记形式记录了班级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3.教育价值:呈现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打造有灵魂的课堂:教师语言技能及培养策略研究》属于教育学方面的著作,由教师语言技能基本概念、内容及途径,教师语言技能类型、特征及运用原则,教师语言技能必要性及重要性分析,教师语言技能培养策略探究——基于教学语言技能,教师语言技能培养策略探究——基于教育语言技能,教师语言技能培养策略探究——基于体态语技能,教师语言技能培养策略探究——基于交际语言技能,教师的情绪管理及语言技能培养中语言表达反思探究,教师语言技能培养中语言表达再反思——基于教师语言暴力的批判研究,教师语言技能培养综合分析及案例
校长的境界和办学思路,直接影响学校发展的境界以及学校文化品位。本书汇集9位教育学者关于办校治学的理性思考与经验心得,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队伍水平提高及校长自身素质的提升等方方面面,更有和美教育、立德修身、和谐家校、全面育人、发展个性等适合每个家庭学习的实用经验。
有干货、有案例、有说服力!每个教师都可以使用,每个家庭都可以采纳,每个孩子都可以受益,一本书教你看透教育、做透教育、用透教育!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仅有的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本书试图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既可以帮助教师、家长更好地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也可以使小学生增进对自身的认识,顺利度过人生的黄金时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美育,即通过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