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识别和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风险时,不能简单地套用已有的基于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理论,而是应当结合沿线国家的现实基础,尤其是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制度环境,发展“一带一路”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理论,构建“一带一路”金融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 本书分析梳理了“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实践和沿线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带一路”金融风险分析框架和监测预警体系,并为“一带一路”金融监管合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从理论上丰富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金融风险和监管合
本教材在设计上遵循重点突出、结构合理、体系完整的编写逻辑,注重学生对国际金融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以及相关的实践应用。本书从国际金融的理论出发,同时兼顾科学性和前瞻性,反映了学科前沿和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相关内容。本书易于理解、便于教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的专业教材。
新时代,推进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金融部门的内在体现,金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不同的金融结构安排在动员储蓄、分散风险和配置资源等方面各具优劣,进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表现。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各国金融结构变迁均呈现由“银行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路径转变。那么,市场导向型金融结构是否比银行导向型金融结构具有更优效率的结构安排?如何优化与调整一国的金融结构,才能进一步提升金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出现了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德国、日本和部分石油输出国则出现了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此轮全球失衡一度愈演愈烈,并被认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本轮危机后,全球失衡呈现“经常账户失衡显著缩减、债务存量继续扩大”的非对称性演进特征。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国际货币体系深度变革的时代,此轮全球失衡的改善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全球经常账户失衡是否会卷土重来?中国在此轮失衡调整中扮演何种角色?本书将深
本书是一部从风险测度与传导机制的视角出发、旨在研究探讨股票市场压力测试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股票市场压力测试的规范概念, 创立了测试股票市场风险的方法和流程, 研究了国际国内压力测试的实践及与股票市场压力测试的异同,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股市压力测试的宏观压力情景设置, 尝试建立了股市压力测试的数学模型, 进行了股指估值中枢测算, 分别考察论证了对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杠杆资金、风险跨股债市场、风险跨期现、银行保险等相关行业以及资管产品的的传导和影响情况。
以从业者视角探讨如何在金融领域有效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近年来,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在投资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借助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投资经理能够做出以往传统模型无法实现的预测,进而做出明智的决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集和机器学习技术都对金融投资有用,也不是所有的机器学习技术都可以即插即用。《大数据、机器学习与量化投资》这本书由资深量化分析专家托尼·吉达主编,汇集了多位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前沿分享,阐释如何应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来解决投资问题
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PE/VC)领域中的股权投资协议应当如何进行条款设置?该等条款设置在争议解决过程中又将被如何认定与裁判?本书一方面从投资退出的视角出发,系统地分析了PE/VC股权投资协议中涉及的重要条款,如先决条件、股东资格、对赌设置及特殊股东权利等,以及这些条款在实践中可能引发的争议和风险;另一方面,本书结合国内外法律规制和司法实践,对该等风险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与建议。
金融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塑造的产物,因而从制度分析视角对金融市场开展深入的实证研究至为重要。本辑分四个专题展示了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一是系统综述制度分析范式下西方金融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政治、文化制度和知识生产视角下西方金融市场结构、机制及其动态演化等;二是中国社会金融化发展及其对主观公平感和创新创业的重要影响;三是金融社会工作提升“一老一小”社会群体金融福祉的实践经验与重要作用;四是从制度分析视角对《地方金融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风险转化的分析视角》一书的述评
本书稿是一本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现代货币理论入门书, 深入回答了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 启动我国强大内需所需财政投资的钱从何而来? 财政投资投向哪些领域? 书中阐述了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原理, 讨论了功能财政原理、通货膨胀和就业保障问题, 讨论了现代货币理论大辩论的主要问题和深层次根源, 批评了一些西方国家在新自由主义主导下实施的货币政策。书中还探讨了现代货币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 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并辟有专章讨论了财政货币制度的革命与国内大循环的历史起源、“新基建”的财政可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18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等角度,梳理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