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两部游记,这两部作品以写景为主,再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苍茫异国他乡的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本书作者将带领读者走进朱自清时代的欧洲,让今天的人们对历史、自然、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本书以散文体裁,追寻朱自清先生游学欧洲的足迹。以朱自清在这段时间的游学路线为切入口,综合文本研究、资料旁证等手段,详细考证了他在这段时期的学习、游历、交友以及心路历程。主要包括自哈尔滨、西伯利亚到西欧路上见闻,在英国
1916年,18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随后就读了哲学系。1925年8月朱自清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所作《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直至1948年8月12日病逝,朱自清在清华大学度过了他最后的日子。本书作者采用随笔、漫评的形式,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朱自清在清华大学的教学、创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素有“东海名郡”之誉的连云港市古城海州,是文坛大师朱自清的诞生地,更是其祖辈父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从这里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1898年,朱自清出生于江南的书香门第之家。作为朱家长子的他从小被长辈给予了极大期望,特别是在学业上,朱自清自小受到身在官场的父亲严厉督促,因此,在古诗文和国学方面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1916年,中学毕业的朱自清,不顾秉承传统文化的父亲反对,擅自报考了北京大学的预科招考。虽然数学成绩是零分,但朱自清出色的才华,却让他赢得了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本书为“朱
本书涉及的朱自清生平,时间从1940年至1946年,朱自清断断续续在成都度过了近两年窘迫而快乐的时光。那时成都的抗日救亡活动如火如荼,朱自清与叶圣陶、李公朴参加成都反法西斯的火炬大游行、抗日大游行,到成都的大、中学讲演,还常常与巴金、李劫人、叶圣陶、徐仲舒、谢文炳、吕叔湘诸先生相聚,或交流创作,互探疑义,或讨论时事,共商文运。全书引证丰富,推论合理,大致还原了朱自清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轨迹。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在对商景兰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为其写作传记,旨在对其人生经历中具有典型意义和重大影响的事件进行深入发掘和严密考证;下编是对商景兰文学成就的评介,探讨其对女性诗词创作的继承与开拓,并探索其婚姻观念、才德观念和遗民意识,借以了解处在历史变革时期的知识女性的探索与追求。
本书主旨是介绍王蒙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的影响,是一部面对普通读者(当然包括研究者)的介绍与叙述性书籍,不是文艺作品,也不是资料汇编。本书力求所述有出处,但考虑到读者对象,也囿于编写者的时间、精力等因素,所以也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学术著作(当然会对相关学术研究有很大帮助)。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文化促进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具有一定的帮助。
梅鼎祚是明末著名的文献学家、诗人、戏曲家,他一生著述繁多,交往广泛,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然自清代以来,学界对其注意力明显不够,研究者不多,尤其对其生平之研究更为罕见。徐朔方先生所编《梅鼎祚年谱》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或没,然其不足之处亦甚明显。因此,重编梅鼎祚年谱,以补正徐谱之不足乃至舛误,以期进一步推进对梅鼎祚其人的研究,甚有必要。
本书选取民国时期学界、艺术界、商界、体育界等方面代表人物,记叙了老画报中有关人物的逸闻趣事。作者从故纸堆中撷取文字和图片,让历史事件中的一个个小细节、众多历史人物大命运中的生活小片断,重新鲜活起来。同时,也从史料方面为一些疑问提供了不同的答案。每篇文章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档案、报纸和文献资料,加以必要的整理、考证、补充,并保持原作的文风,或辛辣尖锐,或轻松幽默,或平实朴素。试图透过民国画报来管窥民国各界人物的命运。作者在海量档案资料中钩沉,并以通俗直白的文字,充满故事性、趣味性
本书作者文笔细腻,娓娓讲述了卫青、霍去病传奇的一生,为读者塑造了大汉一代名将。卫青与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二人一生对匈奴用兵,大获全胜,其意义在当时乃至后世极为深远。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朝著名的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大举入侵,汉兵分四路出击。其余三路皆失利,只有卫青一路在龙城之战获大胜而归。武帝大喜,封他为关内侯。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套地区。公元前124年,匈奴分三路大举南下,爆发漠南之战。卫青乘夜奔袭,围追堵
本书讲述: 邵洵美, 鲁迅笔下的“富家翁女婿”, 与徐志摩并称为“诗坛双璧”, 享誉海上的“文坛孟尝君”, 死后却备受非议和冷落。其女邵绡红历经十年倾心打造此书, 解密一个真实的邵洵美, 许多资料均属首次披露, 出版后广收好评。其后作者又多次向与父亲同时代的文坛前辈采访, 搜佚拾遗, 订讹纠错, 遂又曾于本社再版增订本。最近邵绡红对部分章节进行了调整和改写, 对其中一些当时记录未详或舛误进行了修正和增益, 使全书更具权威性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