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四个部分:1.传统美学误区的走出。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现实思维方式对传统美学“美本质问题”从思维方式、产生过程、哲学基础、现实依据等不同维度进行反思与批判,科学认识其存在的弊端、对美学发展的危害以及摆脱其影响的路径。2.现代美学理论体系建构。主要包括美学基本问题、研究目的、对象、方法的现代转换;在现代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审美想象发生的机理和基本规律;美学基本理论与部门美学理论的划分及关系。3.部门美
本书收录的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是关于郭因绿色美学思想研究; 二是关于郭因绿色美学应用研究; 三是关于郭因其人其文研究。
本书精选金雅三十多年来研究中国美学的论文40余篇。其中上编主要为美学基础理论研究,下编主要是对中国现代美学资源的发掘和精神提炼。该著聚焦中华美学的民族特点特质和理论精神风貌,主要通过对中国现代美学典范资源的掘发和民族美学理论精神的发现,创新性地阐析、研讨、提炼、建构中华美学的民族话语、民族学理、民族意趣、民族精神。其中多篇论文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文学评论》等刊发和全文转载(摘)。
本书系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的结项成果,主要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本土化状况进行整理与研究,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全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本土化的发展历程及线索,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本土化既是基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而对国外理论的批判吸收,也与中国文学及文化理论思潮的“文学本体论转向”“现代及后现代话语转向”等密切关联,更与中国文艺理论从“重新回归自身”到“自主发展”的全过程相伴随;二是全面考察本土化进程中的核心理论及关键词,重点从“符号形式论”“符号结构论”
本书主要围绕当前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 对文化研究相关的理论以及当代审美文化现象等进行阐释。上编主要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对文化研究产生的历史及当前面临的困境等问题进行深入阐发, 同时与斯图亚特·霍尔访谈更是鲜活地展现了文化研究的过去和现在的境况。中编主要对斯图亚特·霍尔、雷蒙·威廉斯等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的理论和思想进行辨析。下编主要对当前社会政治热门话题、好莱坞电影和美剧。
本书针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实在性以及审美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从“美的存在”这一问题入手,探讨审美现象发生的信息过程和审美活动的心理信息机制。结合信息形态的演进和信息思维方法,对审美过程的复杂性、审美系统和审美心理展开具体阐释。本书指出,审美发生过程中,从审美感知、审美表象形成到审美记忆、审美情感的产生,再到审美想象、审美意象的生成,始终伴随着审美信息的显现、凝结、再造和创生。
本书选取10位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批评家,他们分别是:网络文学研究的奠基者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研究的开拓者黄鸣奋、网络文学研究的坚守着陈定家、网络文学的文艺立法者单小曦、网络文学研究的捍卫者周志雄、网络文学研究的建构者马季、网络文学研究的绘图者邵燕君、网络文学研究的实操者夏烈、网络文学研究的同步者许苗苗、网络文学研究的坚守者肖惊鸿。他们既是网络文学的爱好者、推动者,更是网络文学的引领者。这10大批评家,以多维的视角与方式,考察网络文字的演变,辨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异质的区别特征,建构网络文学批评范式与
本书分为三编,共10章,从美学史、文论、美学原理研究三个方面呈现蒋孔阳的美学思想。学术思想:蒋孔阳美学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美学问题的典范,弘扬蒋孔阳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战略意义。学术创见:第一次系统梳理蒋孔阳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论(第四章);第一次系统梳理蒋孔阳的形象思维论(第五章);第一次从解决 “诗与哲学之争”的角度审视蒋孔阳对文艺之“真”的论述(第六章);第一次系统梳理蒋孔阳的审美情感论(第八章);第一次系统梳理蒋孔阳的审美功利论(第九章)。其余各章,虽已有学
近年来,运用进化论和神经科学分析艺术的研究呈现出一股颇具影响的学术浪潮。这引发了关于艺术、文化与生物科学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问题,以及我们在将科学方法应用于艺术品阐释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在这本富有洞见的著作中,马修·兰普利通过探索达尔文主义、神经科学和艺术史相互交叉的关键领域来设法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艺术,产生了关于艺术起源、审美经验基础以及艺术和人文研究的本质的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兰普利的研究探讨了艺术进化的各种模型,审美反应的理论和发展,以及关于创意作品背后的大脑加
现代性危机的一个核心是失去“心”,也可以说这是以失心为基础的意味(意韵、韵味)整体消失的危机。中国思想传统的核心是以本心为基础的“存心”“养心”“修心”“明心”。中国传统思想逻辑链条潜在而清晰:人道的最终精神依据在天,而宽泛之天的最终依据在于天道,天道之集中化内在化表达是天心,这是天之为天的本体核心,而其内化于人心即人之本心,这是人之为人的主体核心。本心是敞开性的心,是与天心贯通的能够显露人之深邃声音(意愿)的心。天道—天心原型言说是人之存在意味的基础。所谓审美(美)是有形式的意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