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协同演化理论的全新视角审视人口变动与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深入分析了人口变动对房地产需求、存量房地产供给、增量房地产供给的理论关系,研究人口变动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机制及路径。书中采用系统动力学等模型和方法构建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与房地产业交互作用下的统一分析框架;揭示人口变动影响房地产市场和产业的一般机理;检验发达国家相关史实;基于详实的数据和计量分析,实证分析和仿真我国人口变动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并最终提出总体以及分阶段、分区域和分产业、分企业类型的政策建议。
本书基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案例,为中国创新“共富养老”发展模式提供“浙江经验”。本书紧扣中国与浙江省从“未富先老”到“渐富快老”的结构性转变来阐释“共富养老”模式创新:第一章分析了中国多健康状态人口老龄化进程以及面向养老需求的公共政策;第二章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阐释了“渐富快老”社会结构影响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第三章展示了共富愿景下浙江省老龄社会治理的多维案例,归纳了浙江省在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优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医养结合”照护模式、
纵观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持续30余年,高学历女性的生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本书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偏离角度,探讨高学历女性面临的生育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发现,高学历女性的生育意愿较高,但在实际生育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阻碍,出于主观或客观原因,生育意愿无法落到实处,不能按照“心中所想”而生育,是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最严重的群体,可以说是“想生却不敢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可以从改善生育环境、提供育儿补贴、支持女性就业和加强托育服务等方面入手,持续构建生育友好型
本书从人口发展和公共服务的理论出发,在厘清人口发展和公共服务关系的基础上,分别从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特征3个方面阐述人口发展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
本书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视角出发,利用清华大学经济社会数据中心的“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2012)”的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的地位状况和地位获得方式进行了研究。鉴于以往研究主要侧重对城乡流动人口进行研究,缺乏对从城市到城市这部分群体的研究,作者从户籍和流动与否的维度,对农村本地人口、乡—城流动人口、城镇本地人口、城—城流动人口这四类群体的教育地位、职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主观地位进行了分析。经过数据分析,作者发现,流动人口面对比非流动人口更多的压
本书围绕我国人口发展的核心目标与要求,在不同生育政策情景下,从我国人口规模和结构预测、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作者的研究成果。本书基于计量经济学、人口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统计学等方法,与现实问题密切结合,构建创新性的模型,力求真实地呈现中长期我国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内在逻辑。在预测、测算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人口发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全书资料丰富,内
*人口问题是21世纪重要的议题。人口趋势及其结构化差异,正在带来广泛的社会与经济转变。 全球人口达到80亿是人口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质量的变化都将深刻传导至国际社会。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和人口萎缩,而在未来30年,超过89%的人口增长将出现在中等收入以下的国家。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孕育了潜在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人口年轻化对新兴国家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挑战。80亿人口究竟成为负担,还是驱动下一轮繁荣的力量,取决于我们能否为未来做好准备,重新理解
本书总结河北省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依然存在的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河北方案。具体内容包括:河北省人口发展过程简要回顾、河北省生育政策实施与人口工作开展情况、河北省计划生育奖励处罚政策演变情况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众多因素中,住房与土地的作用无可替代。住房既是安身立命的处所,又是承载着家与心灵归属的空间。而土地是住房的载体,住房问题与土地问题密切相连。人口的迁移流动性与住房和土地的不动产属性形成了动与不动的鲜明对比,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镇的流动迁移,住房、土地与人口迁移的耦合关系在城镇化过程中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住房、土地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分析了住房价格、住房产权、住房保障、土地权益等多方面因素与人口迁移的关系,从流入城镇、老家、甚至是非流入城
云南外籍人口数量位列全国第二。本书以云南为观测点,对三种类型的外国移民进行考察:一是跨越十余年,观察由西方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方式移民,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优势移民向“跨国摆渡人”转变的过程;二是以云南两所开设医学专业的大学医学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南亚、东南亚留学生选择奔赴云南学医的动机与经历进行分析;三是关注澜湄区域跨国流动的女性化趋势,展现女性通过务工、通婚方式进行的跨国流动及其在流动中带来的连接,以及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