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共分为7章,首先,以锂电池的发展背景、应用分类及发展趋势起头,紧接着介绍了锂电池的电化学基础,以及四大组成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锂电池的电极制造、电芯装配和激活检测三段主要的工艺流程及相应的制造和检测装备。部分装备配有视频,方便读者直观形象地了解设备的工作过程。最后介绍了与锂电池智能制造相关的标准及智能工厂建设集成。考虑到锂电池制造装备还在不断发展进步中,以及拓宽读者视野的需要,文中对部分工艺和装备技术进行了展望分析。除第1章外,其余各章都附有思考题,以便巩固学习效果。
本书是围绕我国碳中和发展目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展愿景,为构建碳中和交通体系而编写的碳中和交通出版工程·氢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系列之一。燃料电池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电-气-热耦合系统,对燃料电池系统有效控制是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之一。本书基于燃料电池系统的工作原理,阐述了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控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详细介绍了燃料电池系统集成设计与匹配,并进一步研究了燃料电池系统的关键子系统与部件特性;在此基础上,系统地
以氢气为燃料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其内能量转换和热质传输现象是一个典型的多尺度、多相流、多维度的电化学与热物理耦合过程。本书首先介绍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基本原理和相关的热力学与电化学基础知识;其次系统介绍了燃料电池涉及的膜电极、单电池、电堆和系统多个尺度层面的气-水-热-电输运过程的模拟仿真方法,并对膜电极衰减过程建模仿真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一种电热氢联供系统的建模仿真方法。本书适合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质传输过程建模仿真技术
本书围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浆料展开阐述,包括催化剂浆料的制备分散过程,重点介绍催化剂颗粒的分散机理和催化剂浆料的分散技术;催化剂浆料的内部组分间的相互作用,重点介绍催化剂浆料中溶剂、离聚物和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浆料的影响;催化剂浆料的稳定性,重点介绍催化剂浆料的稳定性机理以及浆料新物质的产生和影响;催化剂浆料的建模方法;催化剂浆料的成膜过程以及应用,重点介绍卷对卷过程中催化剂浆料的结构演变以及制备成催化层、膜电极和电堆后的实际应用性能。
本书通过全面覆盖在多学科的能源领域脱颖而出的制氢、储氢和燃料电池等应用方向,详细描述了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各种燃料电池技术。本书提供了氢和燃料电池技术的主要基本科学理论,介绍了上述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从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可持续融入社会。
本书分为七个项目,项目一是认识动力电池,讲解了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项目二是动力电池的高压安全防护,讲解了动力电池的高压系统等内容;项目三是动力电池的生产及检测,讲解了动力电池的生产工艺及检测内容;项目四是BMS动力电池管理系统,讲解动力电池BMS相关内容;项目五是动力电池系统的故障检测与排除,讲解了动力电池系统故障诊断;项目六是动力电池的维保及设备简介,讲解了企业设备在动力电池维保方面的知识;项目七是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与绿色回收。 本书穿插企业典型案例,针对性的讲解动力电池存在的故障点
本书共9章,分别为绪论、太阳电池光学、晶硅太阳电池工作原理、晶硅太阳电池设计、晶硅材料的制备、晶硅太阳电池制造、晶硅光伏组件、光伏系统其他部件及光伏系统的设计。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太阳电池的由来以及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太阳光的特性以及太阳辐射的计算;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转化的基本原理、太阳电池特性和主要参数;太阳电池总体设计,光学、复合、电学和组件设计;多晶硅的制造方法、多晶硅锭和单晶硅棒的制备;高效晶硅电池制备技术;光伏组件电路设计、组件失配分析、退化和故障分析;光伏支架、蓄电池、光伏系
本书以聚阴离子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为主线,介绍了常见的聚阴离子型锂离子电池的结构、设计、电极和电解液构成,以及全电池的表征,着重介绍了相关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在聚阴离子型锂离子电池电极设计中的应用。本书适合从事锂离子电池开发的技术人员参考。
《高安全性钛酸锌锂储能器件》全面而翔实地介绍了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出了抑制LZTO容量攀升的方法,这有助于研究和开发具有安全性高且循环稳定性好的LZTO负极材料,对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领域有重大需求的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全书从制备方法探究、碳包覆改性、掺杂改性、引进氧缺陷改性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相关研究工作,可为这类高安全性负极材料的未来商业应用奠定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本书可供能源化学、电化学工程等领域的研发技术人员阅读。
本书系统总结了可充锌基电池基础电化学理论知识,结合笔者的工作,重点对各类锌基二次电池,包括锌-锰电池、锌-镍电池、锌-空气电池和锌离子电池体系的储能原理及关键材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可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电化学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使用,也可供从事可充锌基电池研究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