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2年7月,朝鲜王朝英祖李昑废黜王世子李愃并将其关入柜中致死,史称壬午祸变。这一朝鲜王朝史上蕞大的悲剧历来众说纷纭,本书就是韩国知名古典文学学者郑炳说针对这一谜团的历史佳作。全书沿着李愃的人生轨迹,深入当时的朝鲜宫廷,探讨了国王英祖、思悼世子、世子嫔惠庆宫、世孙正祖、大臣、王妃、大妃、后宫、内官、内人等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们的梦想与欲望。借助相关史料,作者对思悼之死进行了全面、细致、立体的考察,不仅突破既有学说理论,阐明了这一事件的真相,也从文献的蛛丝马迹中读出了隐藏在权力背面的统治者英
日本人的“单一民族说”在自近代以来的日本人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但是战后不断有历史学家挑战这种“通说”,网野善彦显然是其中旗帜颇为鲜明的一位。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网野在自己的学术体系中第一次采用了“东与西”的地域历史视角。他对于“东与西”差异和联结的探讨是多层次、跨学科的,包括从语言和民俗看东西社会差异,从考古学上的石器、古坟等看绳文文化和弥生文化,从“东马西船”“骑马武士和海贼”“东将门、西纯友”“源氏和平氏”等看东国国家和西国国家。以上是前七章的内容,每一章围绕的都是日本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
本书首先对于遗产和城市分别进行了梳理,对于城市的内涵以及城市和周边的关系进行分类;对于遗产的内涵、分类,以及三种遗产的辨析与关联分别进行阐述,继而为本书提出的观点做理论的铺垫。本书认为斯里兰卡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叠,在时间推移的同时,遗产累叠也伴随着地点的变化。虽然文化核心之前所在的阿努拉达普勒古城、波隆那努瓦古城等地发展停滞,僧伽罗王朝的历史时钟停在了康提,但遗产的累叠并未消亡,它在康提通过人们的仪式实践和日常实践继续得以传承、发展、沉淀。因此,康提城市成为斯里兰卡遗产累叠
两汉史籍中的安息,是帕提亚国王阿尔萨息一名的转音。张骞西使,安息之名渐传入汉代中国。书名选取安息,主要考虑是安息乃汉代中国对帕提亚帝国既有的称呼,也是汉语读者较为熟悉的名字。不过,由于西方国际学术界多用帕提亚这一名称,因此,本书在以西方史料为依托叙述帕提亚人的建国、 扩张以及与罗马之间的战争时,多用帕提亚,在讲述帕提亚人与汉代中国的交往关系时,多用安息,并未作强行的统一,即尽可能地以简洁的方式介绍这个活跃在伊朗高原上的帕提亚帝国近500年的历史。
《亚洲概念史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著名学者孙江主编的历史类书籍(辑刊)。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时代的特征。《亚洲概念史研究》刊载海内外学者与语言、翻译、概念、文本、学科、制度和现代性等主题有关的论文和评论,旨在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东亚圈内现代性的异同,推动亚洲概念史研究的发展。
分馆已编辑出版6卷(第49卷),并再版第13卷
本书为《亚洲概念史研究》的第9卷,收录了李晓东、陈继东、蔡祝青、沈
作为商务印书馆“突厥学研究丛书”的第二种,《欧亚草原历史研究》是2018 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七届中古欧亚草原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的中译本。因为本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国际上研究欧亚草原的名家,他们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所以将中文版书名定为《欧亚草原历史研究》。相对于英文版会议论文集,除了书名之外,对全书的结构做了调整。英文版文集共收 27 篇文章,直接以作者姓氏的首字母为序编排,中文版多收了 1 篇,全书分成六大板块,分别是考古、历史、文献、地理、宗教、文化,每一板块的篇幅在
人如其食?什么食物揭示我们如何生活以及在与其他人群相关时如何思考自己?为什么人们强烈依恋自己的烹饪而讨厌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在对日本人稻米的重要意义的迷人的描述中,《作为自我的稻米》检验了日本人在与其他民族相关时运用主食的隐喻概念化他们自己。大贯惠美子追溯了日本人在历史过程中遭遇他者时中国人或西方人所产生的自我概念的变迁轨迹,同时展示了稻米和稻田如何作为这种思考的载体。以日本人为例,大贯惠美子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自我和他者的跨文化解释模式。
这本书较为全面地还原了日本千年古都——京都的历史变迁和人文底蕴,讲述了历史上京都各阶层的生活样貌和京都的佛教文化、文学、艺术、美食、物产、百年老店,展现了当代京都的现状,深度探寻京都这座城市背后的历史文化脉络,解读京都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心灵故园”,揭秘京都如何实现历史性与现代化的融洽结合。
平安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平安日本》收入了政事·人物、饮食·男女、阴阳·神佛、文字·文学、选说《源氏物语》共五章内容,深入浅出、精彩纷呈地展现了日本历史长河中那一特定时期的浮世绘,诸般风味,尽在其中。全书用中文写作,文字自成一格,流畅中不失独有的异国风情。《平安日本》雅俗共赏,从中可了解日本文化,特别是日本大众文化,真正体现了“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这句老话。
本卷《新加坡研究》收录文章不仅有研究新加坡公共住房、社会福利、城市规划、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政策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的文章,同时也有侧重新加坡与中国比较、互鉴以及新加坡借鉴中国福建土楼成功申遗经验的研究。另外,本书特别选取七篇着重探讨“新加坡模式:挑战与前瞻”的文章,在新加坡研究已进行长达几十年的今天,将新加坡研究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延伸和聚焦到对新加坡模式、中国模式等“发展型国家”政治经验的普遍性意义的深度探讨和比较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