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植物学史研究,属科学史研究范畴,也涉及翻译学的部分研究内涵。本书对晚清时期李善兰译著《植物学》的科学贡献、科学文化意义、科技翻译价值、所依据的外文原本等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研究。著者通过深度挖掘史料、研判文本,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将有助于客观认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历程和意义;同时,也能够为现代植物学学科发展服务;以及有助于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升自身对科学的应用能力。
本书围绕植物叶片图像识别技术,对植物识别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全书分为6章。第1章介绍了植物叶片的外观、叶片识别系统的框架及叶片图像获取与预处理方法。第2章介绍了复杂背景图像中分割提取叶片图像的方法,主要介绍了随机漫步模型,以及基于该模型的图像分割技术。第3章梳理了可用的叶片特征和特征分类器,并对目前学术界常用的叶片图像数据库进行了介绍。第4章介绍了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基于PCNN的叶片图像识别方法进行了阐述。第5章介绍了BOW或BOF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Jacc
本卷是《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七卷 丛赤壳科 生赤壳科》的续编。第47卷出版后,我国相继报道了相当数量的新种和中国新记录种,本卷记录了39属148种,其中包括生赤壳科8属16种和丛赤壳科31属132种。按照现行的命名法规和分类系统,对科和属的国内外分类研究概况进行了评述,对部分属和种的名称进行了订正,展现了丰富的真菌物种多样性。提供了物种的形态描述、图示和必要的讨论,以及中国已知种的分属和分种检索表。上述类群主要是植物和其他真菌上的寄生、兼性寄生或腐生菌,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经济植物病原菌,部分具有潜
基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杜鹃兰的重要价值及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作者课题组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历经数十载,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构建,基本弄清了该物种野生资源的濒危机制,并初步建立了其种质保育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本书不仅丰富了杜鹃兰资源研究的科学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拯救兰科濒危物种提供了科学借鉴。全书共分八章,从资源分布、基原鉴定、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生殖特性与繁殖技术、生理生态适应性、药用价值、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课题组对杜鹃兰的系统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和阳宗海) 是中国断裂构造型湖泊的典型代表。本书收录了云南九大湖泊硅藻植物,采用国际硅藻**分类系统,详尽描述了硅藻73属385种及变种。书中包括每个种的拉丁名、鉴定文献、形态学特征及分布等信息,并附有光学显微镜照片和部分扫描电镜照片,便于读者查询。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麻醉学基本名词,内容包括麻醉学基础、麻醉药理学、麻醉与围手术期管理、专科麻醉、重症监护与治疗、急救复苏、疼痛诊疗、麻醉科质量管理共8部分,共计2350条,基本涵盖了麻醉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麻醉学规范名词。
开展月球和火星等地外星球表面的长期驻留与开发是未来国际乃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极具战略意义。然而,实现该目标所遇到的重大瓶颈之一是如何就地解决航天员的食物等基本生存物资的生产问题。目前认为藻类在解决这一问题中有望会发挥重要作用,即通过其光合作用可以高效生产藻蛋白和氧气,并能够净化二氧化碳和污水。本书共包含16章,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前面部分,就太空藻类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作用意义、主要研究历史、重要研究装置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讲解;中间部分,详细介绍了在藻体的生长发育、细胞与生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植物学基本技术,内容包括显微镜技术、植物制片技术、植物绘图技术、植物标本制作技术;第二部分植物学基础实验,包括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组织观察、种子和幼苗的结构观察、维管植物分类与代表植物观察等十一个实验;第三部分植物学综合性、探索性实验设计,包括植物学综合性、探索性实验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植物与植物生理(第2版)》以园林树木、花卉、果树、大田作物、杂草等主要植物为代表,重点介绍了种子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分类等基本知识,植物学实验、常用植物生理指标测定以及植物识别鉴定等基本技能。本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能力培养,体现“新”和“精”,配套了教学资源,主要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园林、园艺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植物生产类专业及五年制高职、成人教育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供广大农林、园艺技术人员参考。
习总书记曾指出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最真实的状况,带着深情厚感做好三农工作,尽全力协助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农科专业学生对农业进步、农村富强、农民富裕的责任意识。对焦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自2016年植科学院成立精准扶贫实践团,连续四年赴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进行调研实践活动。 该书收集了实践团四十余名实践成员的真实感悟。写出了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的意识,服务国家的思想,对乡村文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