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背景、主要阶段、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并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了典型退耕树种的固碳特征与影响因子,阐明了退耕还林工程土壤固碳速率和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深层土壤固碳效应,进一步以甘肃、宁夏和河南三个地区为例分析了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固碳效应,采用Meta分析揭示了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最后根据六个不同区域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固碳增汇技术途径与模式。
本教材共分为林业遥感 实验和林业地理信息系统实 验上下两篇,每个部分的实 验设置与林业实际应用关联 性强。上篇林业遥感涉及遥 感图像处理基础、专题信息 提取以及林业邂感应用三个 方面,主要包括图像处理软 件ENVI功能介绍、辐射定 标与大气校正、影像的地理 坐标定位和几何校正、遥感 影像正射校正与地形校正、 图像镶嵌与裁剪、图像融合 、图像增强、波段运算、遥 感图像监督与非监督分类、 决策树分类、面向对象图像 特征提取、立体像对DEM提 取、混合像元分
本教材介绍了古树养护 和复壮工作应遵循的技术和 方法,包括古树健康诊断、 古树养护、古树土壤改良与 根系复壮、古树树体修复与 树体加固,同时对我国东北 、华北、西北、华东、华中 、华南、西南7类地区古树 衰弱的原因和养护重点进行 了分析,最后引用了我国不 同地域19个古树养护复壮案 例,对古树复壮工程中应遵 循的技术要点进行了详尽阐 述。另外,本教材特别推介 了重点阅读书籍和技术标准 ,并在每章末提出了应重点 学习的知识要点。附录列举 了古树健康诊断调
《古树历史文化》全面 介绍古树的历史文化。教材 内容共11章,包括绪论、古 树文化属性概述、古树的历 史属性、古树的文学属性、 古树的艺术属性、古树的社 会属性、古树的地理环境属 性、古树的价值属性、古树 与现代城乡人居环境、古树 文化价值在城乡中的保护利 用,以及古树保护规划。旨 在使学生掌握古树历史文化 的核心内容,以及古树综合 价值的保护利用方法。同时 ,也是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 古树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教材可作为普通高等 院校林学、风景园
《古树导论》教材共有8 章,核心内容概述如下:“ 第1章古树概述”介绍古树概 念、定义、价值、保护伦理 和保护使命与目标。“第2章 木本植物生活史与古树寿命 ”导入树木生活史过程与生 活史对策理论,介绍古树寿 命及其与内在、外在因素的 因果联系。“第3章古树识别 与鉴定方法”引入从形态到 分子水平的树种鉴定方法。 “第4章古树年龄分析与鉴定 方法”介绍常规的和实验的 树龄鉴定方法。“第5章古树 资源调查与数据处理”介绍 古树资源调查技术规范。“ 第6章古树系统分类、分布 与生物学特性”
本书内容包括槐种质资源描述简表、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槐种质资源数据标准、槐种质资源数据质星控制规范、槐种质资源数据采集表、槐种质资源利用情况报告格式以及槐种质资源利用情况登记表等内容。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规定了槐种质资源的描述符及其规范标准,以便对槐种质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数据标准规定了各描述符的字段名称、类型、长度、小数位、代码等。数据采集全国中的质量控制内容和质量控制方法都做了详细规定。
本书分为引言、人工育林的原理、特殊用途人工林三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人工林的作用、人工林的产量和长期生产力、人工林的布局与设计、整地、树种选择、栽植和重建立木度、杂草的控制和清理、受干扰立地上的人工林等。
本书主要介绍了园林绿化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管理要点,按照施工流程进行详细叙述。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园林绿化项目拓展与招投标,第二章项目施工前期及准备,第三章项目施工管理,第四章项目竣工与养护移交。本书区别于市场上现有的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相关书籍,主要总结多年来在工程管理成功的经验,通过归纳总结提炼而成。本书没有过多的理论基础知识,是一本内容全面、技术实用、语言通俗易懂的指导用书。本书旨在园林绿化相关从业人员全面了解园林工程从招投标到竣工验收养护移交的全过程。通过学习本书,能更加深入了
本书介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一期的实施背景、工程范围、工程措施以及固碳效益评估的意义,系统介绍天保工程区植被和土壤的碳储量研究方法,基于不同时期的林业清查数据和土壤调查数据建立天保工程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基线,结合样地调查数据估算天保工程的碳储量、固碳速率及碳汇潜力,明确人工造林和木材调减的固碳效益,探讨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减少水土流失的固碳效益,并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自然因素和不同工程管理措施对工程区碳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