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还是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即作为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的科学理论,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仅仅研究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而创建的理论。本书打破了仅仅从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的维度来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研究模式,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大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回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深刻意涵,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的同时,能够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
本书将先后分批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逐段进行义释和解读。衷心希望本套丛书可以帮助读者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底,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在扎实彻底的理论基础之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奋发的姿态,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 本书主要是对《哥达纲领批判》逐段进行义释和解读。让我们回归文本语
本书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为总问题背景,以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轴,遵循《资本论》三卷通行本及其相关“手稿”的叙事逻辑,具体深入地探讨资本批判与人类解放这一重大主题。全书围绕并紧扣《资本论》,从对资本逻辑的自否性及其导致的危机之讨论,转入对人类如何意识到自身解放条件,并从而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体之讨论;通过对“剥削”“无产阶级”等重点问题进行创新性理解,对现代西方左翼“重新界定革命主体”“去阶级化”等难点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论证了资本的特殊运动规律孕育着资本扬弃自身的解放意蕴,后者具有思想的普
本教材本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体系、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特别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原创性贡献和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对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高校师生以及社会大众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无产阶级需要的发现、异化需要的扬弃和需要的重新确立的历史科学。其在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和学术价值,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了强大的思想效应,尤其体现在马克思需要理论对资本逻辑下无产阶级异化需要状态的揭示,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持续探索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需要问题提供了理论契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在中国,也发挥出了巨大的理论效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把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要矛
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制高点,本书以资本逻辑批判为主题,在全新的经济社会现实和时空条件下,明晰了资本逻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时空、科技等领域的全面布展和侵浸统制,确证了资本逻辑统摄的负面效应和现实困境,提出了超越和克服资本逻辑危机的政策支持和治理方案。 本书在学术思想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在动态化和多向度的资本运动、形态嬗变和范式转换中透析了资本逻辑的实质内涵和根本属性,结合时代主题实现了对资本逻辑的靶向批判和诊疗。在学术观点上
“空间”概念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处于一种较弱的话语地位,这造成了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思想存在“空间缺场”的误判。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资本逻辑运行、发展和演变的批判,揭示了“空间”本身生成、扩展和资本化的过程。本书试图梳理资本逻辑与空间的耦合关系,追寻“空间正义”的伦理反思,挖掘马克思空间思想的当代价值,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实践提供可能性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基于劳动哲学的法哲学将一切法律现象纳入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认识,结合每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特点把握法律现象的性质,科学地阐释了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客观过程、历史演化规律、法律本质、法律社会功能以及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正当性问题。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发展变化是法律产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劳动工具的改进、社会分工以及物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其中发挥了根本性作用;法律总体上不是纯粹的精神现象,而是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一系列精神生产劳动实践,把握法律既要重视其客观必
本书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为基础,在与西方发展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重点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阐释与分析,以期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马藏》研究第四辑收录的文章,是近两年《马藏》编纂中部分研究成果,本辑中13篇论文,分别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在香港的革命活动、19世纪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索菲娅·佩罗夫斯卡娅、《马藏》第二部第四卷主要篇目、清末中国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共产党》月刊与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欧洲近世智力进步录》与马克思思想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亨利·乔治与社会主义在清末中国的传播、”新世纪派”道德政治思想研究、道德批判与道德建构: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引介传播与科学运用、《近世界六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