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条件、历史进程、形成逻辑、历史贡献、演进规律整体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实现路径的理论内涵、形成逻辑、发展阶段、演进规律、影响因素、道路选择,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本书重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积极为中央和地方提供决策咨询,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持续发布中国式现代化年度发展指数和发展趋势,展现各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展、存在问题
本书通过深入分析国家政策导向、地方实践案例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显著特点、关键领域及核心要素,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本书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效。 本书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于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学者以及普通读者而言,都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读物。
书稿以日常生活为分析维度,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的必要性、紧迫性及现实可能性,全面系统地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面临的新环境、新趋势、新特点。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分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的本质意义及支撑条件,进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的结构要素、传播内容进行了深度分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所存在的问题,运行机制、具体运行机制等传播规律性了探究,进而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的实现路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于个人道德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它关涉到“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个人伟大的精神和担当,没有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发挥,没有全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就不可能实现。本书正是基于上述历史逻辑来展开探讨的。本书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从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溯源”、“价值定位”、“价值意蕴”和“践行路径”四个层面展开论述。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将个人层
本书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构建与国际传播中的话语创新,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反映时代变化发展的话语体系、对外文化和价值观传播中的话语创新、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国际交往价值观等方面,深入阐释和回答了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传播中,如何创新话语表达,构建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话语体系;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话语方式创新;如何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把握好话语策略;如何在跨文化视域中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社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接续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本书以时间为序,既讲述了古时泱泱大国的辉煌鼎盛,也呈现了近代受列强侵犯的屈辱历史,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获得新生并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漫漫长路。
本书采用文献分析法,认真梳理理论自信研究的学术贡献,分析总结当前相关研究的问题和不足,找出本书研究的切入点,确立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采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历史为线索,探究理论自信的思想渊源和主要实践,从历史中总结理论自信的实践成效和基本经验;采用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理论自信形成和发展情况的研究,分析总结理论自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以期为新时代理论自信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启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探究理论自信问题。
本书是新时代回应实践的理论需求,总结提炼实践经验所释放的理论发展能力、理论创新能力。实践诉求和范畴运动共同汇聚新时代巨大的理论张力。新时代是人类社会总体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样态,新时代开创现代化理论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新境界,新时代创造性地应用历史规律彰显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三大规律”协同的魅力,新时代孕育和创生揭示中国奇迹昭示人类未来的国际话语。新时代理论张力研究旨在理论-实践互动中揭示中国共产党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都归
本书正是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定位,结合国家领导人讲话和相关权威文献,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课题展开了阐述。本书共十章,按照从理论到现实的逻辑架构,对中国式现代这一命题进行了层层剖析,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清晰展现出来,让读者对这一命题有了具体而生动的感知,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