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导论》以传播、介绍法律及法学的基本制度和理念,而非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与技能为目的,以非法学学科的学生和相关人员为使用对象,内容主要包括:法的规范形态、法的主要内容、法律科学、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学的学习、法律的适用、法律思维等。意在克服目前法学概论以对法律知识内容的分散介绍,使学习者无法从宏观上把握法律及法学的精神之不足。
关于内容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普罗塔哥拉 自然与习俗的关系是西方学术中的重要命题,法律思想史提供了观察其演变的舞台,Nomos是这幅历史画卷的中心词。“法”在希腊时期转变为人造的法, 超越了对自然的崇拜, 从而服从人法、服务城邦成为最高的道德;务实的罗马人将神法转变为人法,法律与罗马城关联起来,成为“善与公正的艺术”的实践智慧;基督教在习俗与自然之间增加了逻各斯,奠定了两者间持久的张力: 一者以罪为基础,一者以恩典为基础; 一者是理性的世界,一者是信仰的世界……
本书直面现实问题, 探索法治理念下的应对和破解之道。在医疗保障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 就全民免费医疗的可行性进行研讨, 为医疗保障改革提供另一种可能性。在理论研讨部分, 聚焦民间借贷利息规则、民事检察监督的新证据、单位行贿等的认定、变迁和处置。在前沿热点板块, 关注网络犯罪、个人信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等前沿问题, 以期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和司法裁判。总体上, 全书兼顾时代热度与理论深度, 探讨回应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切。
“法律是什么”一直是数个世纪以来法哲学领域中备受争议的难题,法律仅仅是由社会事实所决定的吗?法律与道德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在不借助于一种“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道德观念的条件下,我们能否全面地描述和界定法律?我们对于法律的理解是否必然蕴含着对于法律的解释?法哲学是有关描述“法律是什么”的理论,还是有关规定“法律应当是什么”的理论?安德瑞·马默教授在这本著作中对有关“法律基本性质”的这些问题提供了全面的分析。
本书基于作者近20年田野调研所形成的经验质感而成,力图梳理、总结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并不源自方法论教材,而是在田野调研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具有相当的本土性和独特性。它并不预设论题,而是在调查中发现论题并在深入调查中展开研究,特别有助于理解中国法治与中国社会。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只能了解自身工作生活所能接触的某些实践,掌握其中的部分信息,因此,田野调查是获取经验的主要渠道,是涵养经验质感的合适方法。本书对法律经验研究方法的总结和透视,可以帮助研究者意识到学术创新如何从田野
本书以中华法治文明为主体内容,通过对文明及法治文明的基本知识、其他主要法治文明(大陆法治文明与英美法治文明)的介绍,展示不同法治文明的发展、变迁历史,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着重介绍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本书共八章,分别是导论、文明与法治文明概述、中国古代法治文明及近代转型、大陆法系法治文明、英美法系法治文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形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概述、法治文明的未来发展。
哲学的存在世界之问和人的世界之问的相向敞开,生成知识论。知识论指导生存的认知论法则即人的智-力逻辑,但它源于存在律法。以此为视域,从知识探究、思维规律、生存规则三个维度检讨智-力逻辑的生成、特征、局限及带动生成的危害。然后从关联存在切入考察存在论的自然律法、人文律法、社会律法及关联生成,以此重建一种生存理性的知识论方式,揭发造物主创化的存在律法规训智-力逻辑何以可能:人从自然人类学向文化人类学方向展开,就是创造人的智-力逻辑,并以此为法则探索人文存在、创造人文生活。但是,人的人文存在努
《法苑内外》作者王立民教授在法律史领域耕耘近40年。除公开出版的著作与公开发表的论文外,还公开发表了一些小文章,包括随笔、见闻、序、回忆文章等。此书把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集成于一体,展示给读者。从中,读者可以了解世界法制的古今中外,扩展自己的知识特别是增长法治知识,提高法治素养。
本书为法理学领域经典著作,该书中文首版在国内出版之后,受到很高赞誉,自出版后十几年来,在国内法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对于我国法理学的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是法学研究、特别是法理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著作,被国内众多院校列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指定阅读书目。 本书是有关西方法理学的通识性著作,以作者独特的视角反映了西方法理学的发展脉络。作者以现代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为线索,在浩瀚的西方法理学思想宝库中选取材料,并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近代以降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评析,在评析过程中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