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30多篇文章,时间跨度近30年。文章的内容涉及出版和出版学的方方面面,早期的文章关注的主要是“图书营销”“发行代理制”“产业链”等出版产业微观或局部问题,中后期更多涉及的则是“发展战略”"专业出版”“产业资源“出版服务”或学科建设等产业宏观或理论问题,其选题大体反映了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和出版学研究重点或热点的变迁。
21世纪初,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提出并实施,学术出版作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受到高度重视。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中国学术出版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的现实环境如何?“走出去”现状怎样?西方学术出版强国的相关经验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如何构建“走出去”的创新机制,并在新机制指导下,设计中国学术出版向沿线国家“走出去”的策略体系?本书作者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以推动学术出版向沿线国家全面高效“走出去”,为“一带一路”
本书详细介绍了每届奎虚奖评选的情况、获奖图书介绍等,优秀奖作品和特别奖作品由评审专家撰写推荐语,推荐奖作品的内容简介有奎虚图书奖组委会成员完成,入围图以列表的形式呈现。本书后附历届奎虚图书奖章程,以及路版图书作者、评审专家、各地市图书馆、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等的寄语。
本书从历史角度梳理气象科普图书的发展历程,考察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气象科普图书的创作、出版、作者与受众情况等,研究时代、学科发展与气象科普创作的相互作用等规律。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进一步明理、增信,收获阅读乐趣;有志于气象科普创作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了解气象科普,尤其是气象科普图书的创作方法、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东方杂志》本身在民国前后的转型。这一部分内容共分三章,第一章“与时俱进的《东方杂志》”,主要探讨其办刊宗旨的变迁以及它由最初创刊时的选报体例向现代杂志的转型过程。第二章“由政治型向文化型的转化”,主要探讨《东方杂志》在内容方面从过于关注政治事务转向对民主法制思想传扬、科学知识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引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阐发方面所做的工作。第三章“由物质救国向精神救国的转型”,主要探讨《东方杂志》在思想向度方面为中国文化转型所做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下篇主要探
本书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数字蓝皮书”2022-2023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附录等四大部分组成。本书采用数据实证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产业组织经济理论着力从产业主体、产业行为、产业绩效等方面对数字出版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环境加以阐析,以求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脉动进行深刻追溯,我数字出版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连续、可比的数据依据。
本书是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是从学者自身研究体悟、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案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三个维度阐述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理论的最新著作,也是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一扇窗口。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出版体制逐步进行改革,出版的市场化机制逐步成型。本书正是基于此背景,从出版体制转型与新时期文学出版制度重建、新时期文学畅销书生产、新时期文学出版的文化表征、跨媒介场域与新时期文学生产、出版机制转型与读者身份重建等方面出发,较为全面地研究出版机制转型对新时期文学产生的影响,考察了文学出版的市场力量的内在结构与运作规律,探索了文学出版的编辑策略和出版功能在市场化过程中的政治、文化、资本、媒介、读者、作者等所构成的独特的文学场域,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时期文学的市场化生产和价值转
本书重点关注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媒体创新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进行探究。编辑学研究针对当前编辑存在的理念陈旧、数字化技术欠缺、知识结构不合理及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侧重对新媒介环境下编辑媒介素养、能力及编辑团队建设进行探索,并从编辑实务个案分析入手探讨选题与策划,对编辑素养提升提出见解;媒体研究分别从纸媒研究和视听媒体研究两个方面展开,关注新媒介环境下传统纸媒转型与跨媒体发展、视听媒体内容传播等,以期为媒体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本书以已经出版的历年《编校通讯》为基础,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同时根据我们设定的板块或栏目,在全社范围内征集相关文章,结集成一本聚合编辑实践经验和心得的文集。本书拟设定四大板块:编辑之基、编辑之法、编辑之悟和教材之窗。编辑之基聚焦我社编辑出版的基本规范、基本流程和规章制度。编辑之法聚焦编辑在书稿编辑加工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策略、方法或技巧,以及总结的成功经验。编辑之悟聚焦编辑在图书编辑出版前后的一些所感、所想和所思。教材之窗聚焦我社在教材编辑出版方面的制度建设,以及教材编辑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