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是文学大家史铁生等文坛名家的散文合集,梁实秋、季羡林、肖复兴、汪曾祺、刘心武、丰子恺等半个文坛鼎力合著,收录《散步》《扶轮问路》《墙下短记》《清塘荷韵》等40篇散文经典作品,多篇文章入选初高中语文教材及阅读试题,一本书阅尽华语文学艺术精华,其内容涵盖作者的回忆,忆往事、怀亲人、念旧友、追故人、感人生,以及日常生活中、旅游途中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笔触描摹出生活本质的肌理,流露出至善至美的人间真情,是适合当下读者的暖心之作。
黄永玉经典散文集。以生动的叙述和坦荡潇洒的文字为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的师友们画像:钱锺书、沈从文、张乐平、李可染、张伯驹、林风眠、聂绀弩、黄苗子郁风夫妇……这些群星般闪亮的名字辉映了中国20世纪的文化天空。这一束读来笑中带泪、让人心折不已的回忆文章,记录了一代文化人的崎岖心灵史,刻印了一个时代的爱与痛,堪称一部鲜活生动的当代文化人实录。如今,黄永玉连同笔下的人物均以谢幕,留给我们曲终人散的不舍与眷恋。
全书分五辑,分别为“雅苑怀想”“亲情满怀”“近乡情韵”“行吟听风”“闲情偶寄”。具体内容包括:老屋琐记;端午琐记;龘在记忆里的炊烟;兜杠吃;卖粮;姨婆的小楼;路桥中学那三年;三十年前的高考;我的高一(4)班;一场“不想考好”的中考等。
《游山日记》是清代文人舒梦兰于嘉庆九年(1804)在庐山避暑期间所作。全书共十二卷,前十卷详细记录了他在庐山的百日生活,被林语堂赞誉为“日记模范”。其中既有对庐山壮丽景观的描绘,也有关于山中起居的点滴细节的记录,展现了作者淡泊平和却又不失趣味的文风。舒梦兰以自然流畅的笔触,记录了他与山僧、樵夫、剃头匠等人的交往,幽默不失深刻,展现出他独特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学养。 此次出版,在编排上我们将白话译文放在前面,原文置于其后,这样的编排既满足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又保留了古籍的原汁原味。白话译
明清小品文以其清新、隽永为中国文学这条辉煌灿烂的长河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公安派和竟陵派文人们创作的小品文不仅在国内影响一时,在域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的文学理论和作品传入朝鲜半岛后,深刻地影响了朝鲜朝后期的文风。本课题运用接受美学、比较文学、文艺美学、生态美学理论等,梳理朝鲜朝后期文人对中国明清小品文的接受与传播过程。 朝鲜朝后期文人采用小品文这种新的文学形式记录身边杂事、率真地表达内心世界。从其作品中,可以窥见朝鲜朝后期身份制度的动摇、思想的多元化、两班贵族的衰败
本书是一部由史铁生、周国平、汪曾祺、丰子恺、沈从文、梁实秋、朱自清、老舍等19位名家联袂奉献的关于生命从容的散文合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该适时地停下来遗忘一些事物,让它们随风消散;同时,也要继续前行,欣赏沿途的风景,并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这是一种生活的哲学,鼓励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必过分执着于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担忧,而是要珍惜当下,享受每一刻的美好时光。这种生活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一生,体验到自由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书是一部由史铁生、丰子恺、汪曾祺、沈从文、梁实秋、朱自清、老舍等20位名家联袂奉献的治愈人生的散文合集。在本书中,既有对父母的眷恋,也有对师友的怀念,有对妻子的挚爱,有对子女的怜爱,有对生活的切身体会,还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正是这些复杂的感受,才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沛而饱满,深沉而宽广。人间,我们只来这一次。得与失似乎是我们一生的主题,然而得与失总在交替。得到的不是永远,失去的终究是失去,无可挽回。我们需要做的是放下执念,掩埋过往,珍惜现在,面向未来,好好生活。时间是位庸医,却能包治百
本书主要内容有:入门知识、测量、平面划线、錾削、锯割、锉削、孔加工、螺纹的加工、综合练习、刮削、研磨、矫正弯形与铆接、锉配、立体划线等基本内容,同时注重技能训练的方法及技巧。
文学随笔。在这本《音乐之错》中,马慧元继续就音乐展开思考、评论,其中不乏深刻的见解,比如,音乐连接了人与人,音乐的演奏者与创作者可以共鸣,可以在此刻讲述过去的故事、远方的故事。音乐练习中的“重复”只能保证你无限接近准确,真正的准确则是一只薛定谔之猫……同时,她也没有止步于音乐或我们熟悉的生活、世界。她为读者科普了许多音乐历史和故事,比如节拍器、音叉的诞生,管风琴教堂的前世今生;她也将音乐中的观察与脑科学知识做了与连接。演奏经典音乐和即兴创作时会激发不同的脑区的活跃,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快
《思辨录辑要》,清陆世仪撰。陆世仪,号桴亭,江苏太仓人。《思辨录辑要》是陆世仪的代表作,收集了语录、笔记等作品,属随笔札记类古籍。陆世仪著作编排原无次序,也少分类,漫为四十余卷,名《思辨录》,后经江士韶、盛敬等人的整理编排,才形成了前、后集共十四类三十五卷的结构和规模,名《思辨录辑要》。《思辨录辑要》流传至今的版本大致有安义本、正谊堂本、重刊安义本、江苏书局本。此次校点,以江苏书局本为底本,以正谊堂本、重刊安义本为校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校点者为景海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