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 21 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运行特征, “不确定” 大概是最好的注脚。 本书旨在向读者呈现一名中国经济学人和资深财经专栏作家对 “萧条经济学” 再度回归的担忧, 对求解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的战略思考。全书共分四篇14章:第一篇主要阐释“萧条经济学”的来龙去脉,包括经济达尔文主义导致的新危害、疫情之下大国的经济政策。第二篇主要分析全球经济发展为何不确定,包括从宏观角度分析全球经济失衡、解读全球经济体系担保人缺失产生的影响、分析美国对中国施压的负效应等。第三篇主要说明中国
本书首先对创新经济理论做了阐述,其次讲述了创新型经济圈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创新型经济圈的创新主体研究、创新型经济圈的知识交流机制,最后探讨了中国创新型经济圈及其构建。
本书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家有关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实施方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针对经济增长与扩大内需、改革开放与激发活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数字经济与智能治理、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等领域,全面跟踪“十四五”规划年度实施情况,梳理主要政策措施,分析前沿实践和发展趋势,客观评价进展成效,深入总结经验做法。在分析困难挑战基础上,立足国情,借鉴国内外经验,着眼未来寻求超越,提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是一种行为规范,之所以被遵循,是因为其背后存在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价值理性和风俗习惯。它们构成了伦理规范被遵循的内在动机。本书以意义体系——伦理规范——行为模式的行为逻辑为逻辑主线,以反实证为主要方法,探讨市场经济的经济理性对意义体系的消解、对伦理规范效力的弱化、进而对行为模式的改变。以这一逻辑为轴线,一方面探讨家庭伦理的政治稳定功能的弱化对政治秩序的影响,另一方面探讨意义体系的解构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影响。
本文首先从供给与需求、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出发,给基本概念做定性分析;系统梳理西方供给思想的发展脉络;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运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均衡及失衡,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结构性平衡的重要性;梳理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行的经济政策;对比分析美日英三国的供给侧改革的背景、政策和改革结果;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总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特色,归纳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创新。
截至2023年3月,金砖国家向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通报并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RTA)有62个,其中巴西9个、俄罗斯12个、印度18个、中国16个、南非7个。然而,金砖国家之间并没有签署FTA,建立自贸区尚未被金砖国家机制提上议事日程。这显然与金砖国家大力推进务实合作,推动建立更全面和高水平合作关系的总体目标不符合,也与国际上区域合作一体化、各类多边自贸协定不断诞生、发展并总体大获成功的大趋势不协调。为此,本年度蓝皮书课题组邀约多位金砖国家研究专家学者集体探讨这一重大问题,旨在解析在多边
本书是不平等研究领军人物阿特金森的最后一本著作,对什么是贫困以及全球有多少贫困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鼓舞人心的分析。全书共十章,从测量贫困的基本原理开始,探讨如何重新测量全世界的贫困,然后讨论现有的数据实际上揭示的是什么。作者试图将国际组织对贫困的测量与各国国内的分析结合起来,对不同方法或来源所显示的贫困结构和变化的结论进行交叉核对,以提出不同方法得出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最后,作者还讲述了关于贫困的测量因素,利用从国别报告中得出的贫困历史趋势和结构模式来阐明有关贫困的基本问题。
本书主要介绍中国航天北京仿真中心和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公司在仿真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建设与仿真技术应用所进行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和产生重大效益的案例。内容包括“南水北调”工程仿真系统,引黄入晋工程全系统仿真,成都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管理及决策支持仿真系统,突发事件管理仿真实验系统框架,高科技动感仿真娱乐设备等。
本书从探讨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的理论关系出发,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为基础,揭示和刻画了经济结构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深入剖析了各类经济结构失衡现状及结构失衡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在深入阐述供需联动调控促进经济结构改善的作用机理与传导机制基础上,提出为推进中国结构性改革而实施供给和需求双侧联动调控的内在要求、理论基础、特点以及手段方式,并针对产业、要素、投资、收入、资源配置体制等结构性改革重点调控领域进行深入的专题实证分析。最后,本书基于短期总量均衡和长期动态均衡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向学校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政治嘱托和明确要求。他同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