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财经自媒体人及一个资深的投资者,我很了解大家在投资理财方面的痛点,因此我希望通过写书的形式,将我的真实感受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帮助大家拨开投资理财道路上的迷雾。本书共10章,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做,层层深入。首先,带大家了解市场上有哪些投资产品及其各自的特征;然后,介绍交易时常用到的方法,从概念理解到实操案例,力争让大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最后,介绍如何做好投资理财,需要做哪些准备。由浅入深,本书内容适合不同阶段的投资者阅读。
金融全球化是一个涉及广阔经济思想背景和政府监管理论的话题,其在数字时代的全球迅猛推进,对各国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体制变革乃至全球治理体系重塑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以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行政法学等学科交融的研究范式,对金融全球化的系统内涵、两面效应及其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金融监管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和国别考察,包括金融监管的历史演进、功能定位、善治原则,尤其是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制度变迁和运行状况等进行了系统实证研究和全新审视诠释,进而提出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重构,既应当秉持以金融
本著作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批准号:718500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71790593)的资助成果,是一部充分体现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问题研究的学术专著。其特色与创新体现在,既从宏观的角度系统研究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也从实证的角度深入研究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
本书是***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材。本书以学生为中心,反映了国际金融理论的**成果和中国高水平开放取得的成就。本书系统性强,涵盖了国际金融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货币流通、国际资金融通、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四大块共九章内容。本书突出专业性和思政性,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引,有机融入“两性一度”和课程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坚定四个自信,增强爱国情怀。本书实用性强,每章包括学习目标、本章引入、专栏、二维码扩展、
本书内容对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具有时代特色的阐述, 力求打造精要、简练、适用的轻型教材。
本书内容包括:外汇和汇率、外汇市场、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汇率制度和外汇管制、汇率决定理论、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国际储备、最优货币区理论和实践、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协调。
本书立足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愿景,梳理了国际绿色金融的发展实践与经验启示,阐述了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的政策体系、模式路径与实践策略,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证券、绿色保险、转型金融、碳交易、碳金融、可持续金融、ESG投资等各细分领域的绿色金融实践路径与发展趋势,揭示了“双碳”愿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应如何赋能经济社会实现低碳转型,指导传统金融业应时而变、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本书围绕金融资源错配这一主题, 主要研究两大问题: (1) 我国金融资源错配的形成机理, 包括内在形成机理和外在形成机理; (2) 金融资源错配的效应分析。在这部分, 本书分别从行业间金融资源错配的效应以及企业间金融资源错配的效应展开研究。针对于行业间金融资源错配的效应, 主要探究了金融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减损效应。
发展金融科技,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发展方式,筑牢金融安全防线,进一步增强金融核心竞争力。《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报告(2023)》由总报告和专题报告构成。总报告重点梳理了2022年金融科技领域的十大政策和十大事件,评价了中国13个区域和59个城市金融科技的总体发展,从技术赛道和应用赛道双维度分析了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主要特征,并重点分析了成渝地区的金融科技发展状况。专题报告共有两个,分别为“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园区综合评价报告”和“中国消费信贷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本书首先对影子银行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影子银行业务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特点,并对其发展模式、规模测度等进行了分析。进而以我国A股3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使用其2010-2019年的年度面板数据,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及其治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及其风险治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